個體道德境界,就其善惡意義上的層次構成而言,包括善的道德境界、可容道德境界和惡的道德境界。這三種境界都是以個體內化的特定道德體係的要求為參照係的。所謂善的道德境界,就是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達到了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的比較高的一致性程度。所謂可容道德境界,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尚處於不為一定社會道德輿論係統所指責排斥的水平,或者說是指一個人的德心和德行並未越出一定道德體係的“不應當”範疇之外但又並未達到其“高尚”程度的狀況。處於這種境界的德心和德性,談不上特定道德所求的“善”,也談不上特定的“惡”,它介於兩者之間。所謂惡的道德境界,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處於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相對立、相對抗的境地。在社會道德生活中,那種被斥之為品德惡劣的人,便是處於此種道德境界的人。在當代中國社會,個體道德素質與社會主義道德規範要求較高一致的,便是善的道德境界;與這種道德要求背道而馳的,便是惡的道德境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則是可容道德境界。
個體道德境界的上述兩方麵的層次的統一,便是個體道德境界的總體結構。這種總體結構的狀況,便是個體道德素質總體的和現實的狀況。在個體道德境界的總體結構中,顯示個體道德成熟程度的層次構成和善惡性質的層次構成,以其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體現,達成主體的動態統一。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境界的提升
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在道德境界上存在著區別和差異。如果從個人與他人、與社會集體利益關係處置的角度劃分,人們的道德境界大致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自私自利的道德境界。這種為達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的道德境界與社會主義社會是根本不相容的;第二,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道德境界。處於這種道德境界的人,以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為目的,但同時又不損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這樣的道德境界在現階段有相當的普遍性;再次,先公後私的道德境界。處於這種道德境界的人,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道德覺悟和集體主義道德觀念,凡事能先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第四,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這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境界,是整個人類社會最高的道德境界。具有這樣道德境界的人,就是共產主義道德理想人格在現實社會中的化身。在現階段,我們應該認真宣傳和倡導這種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推進社會主義的道德生活。
劃分社會主義現階段人們的道德境界,不僅在於使人們了解不同道德境界的特征,更重要的還在於向人們指出實現道德境界升華的必要性與途徑。
追求較高層次的道德境界,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而且也是每個個體不斷完善自我的主觀要求。道德境界的提升,離不開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努力。離開了個人的道德修養實踐,不僅每個人,而且整個社會道德境界的提升都成了一句空話。個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首先,要有培養崇高人格的熱切願望。隻有渴望成為有崇高人格的人,他才會去為自己道德境界的改變和升華而努力。其次,要有正確觀察社會關係的能力。一個人隻有能從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清楚地看到時代的潮流和曆史的前進方向,才會超越平庸,產生提升自我的緊迫感。第三,要有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按照共產主義道德品質要求,改變和升華道德境界,每一步都意味著將要更多更大地犧牲個人利益。最後,要有不畏艱苦的精神。人們的某種道德境界一經形成,往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甚至成為相應的習慣性心理和行為。而改變習慣是困難的,因此,要使現有的道德境界提升,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唯其如此,才能造就完美人格的道德境界。
“求知求真”班會
北京某中學初二(2)班班主任主持召開了一次班會,主題是:“求知求真”。
召開此次班會的起因是,此前不久的一次地理考試中,班主任了解到全班隻有幾個同學沒作弊。班主任既吃驚又心痛。此次班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作為主體深刻認識作弊的危害,從而自省、自悟,喚醒學生求知求真的意識,達到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