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認知發生失調狀態後,想要解除矛盾的心情十分迫切,這時可以根據各人具體條件,改變認知因素失調的雙方中任何一種認知因素,使雙方趨於協調。例如,一些青少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文明禮貌,不遵守社會公德:大家排隊他們偏要“加塞兒”;別人在圖書館安靜地看書,他們卻高聲說話和嬉笑打鬧;與人交談時出口不遜、用語肮髒;寢室生活中不拘小節、不打掃衛生。這一類品德不良的學生,他們往往並不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甚至還振振有辭道:“這隻不過是區區小事,與違法亂紀相去甚遠,何必如此介意。”對於這些學生的問題,可以采取認知失調法實施矯正。教師必須嚴正指出,“小節無害論”是絕對錯誤的。不遵守公共道德,從表麵上看事情確實很小,甚至很細微瑣碎。可是,在道德領域裏,善就是善,惡就是惡,美就是美,醜就是醜,界限分明,它不會因小而改變性質。何況,在不講社會公德與違法亂紀之間並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道德生活實踐中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的變壞,是先從小事開始的。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不注意細小的惡行,就會積惡為患,鑄成終身大錯。指出這些學生認知的錯誤,目的在於激起這些學生的認知失調,失調程度越厲害就越能促使他們設法解除失調狀況。具體措施,就是堅決戒除不文明的言行,養成良好的公共道德習慣,做文明禮貌的好少年。
(三)運用意誌鍛煉法實施矯正
矯正品行不良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改變舊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新的優良的品行習慣。學生在由壞習慣向好習慣的轉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舊病複發”的情況,這是由於他們本身意誌薄弱,不能抵製外部不良誘因而引起的。
意誌品質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自覺性。即指人在行動中經常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並且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正確的目的。第二,果斷性。即指一種善於明辨是非、抓住時機、迅速而合理地采取決定,並實現所做決定的意誌品質。第三,堅韌性。指人在執行決定時能堅持到底,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的品質。第四,自製力。自製力產生於個體對內心障礙的克服過程,是一種在意誌行動中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和約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因此,要使品行不良學生轉化為品行優良學生,必須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抵製外部不良影響,鍛煉與外界不良誘因決裂乃至鬥爭的意誌力,即培養意誌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製力等品質。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其與誘因鬥爭和決裂的意誌力,鞏固新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讓曾犯過破壞公共財物錯誤的學生去管理班級財物;讓曾違反過校規校紀的學生去維持班級秩序;讓犯有偷竊錯誤的學生經手班級經費收支等。這種考驗,可以使品行不良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產生一種尊嚴感,使新的高尚動機戰勝舊的不良動機,達到鍛煉和增強意誌力的目的。此外,也可以運用心理自我暗示的方法,堅決克製不良品行的重犯。如,當有某些事情惹人生氣以致習慣性地想拔拳揍人時,立刻在心中暗示自己:“要冷靜,不要生氣,生這個氣值得嗎?萬一傷了人,還得賠醫藥費。”對於那些易怒的學生,可以在小紙條上寫下一些製怒的話語,隨身放在衣袋裏,平時經常取出來默念幾遍,達到強化的目的,以免重犯。
(三)運用行為訓練法實施矯正
行為訓練是道德實踐(練習)的一種方式,教育者指導學生通過練習,養成符合社會公德和學校常規秩序的行為。對於那些行為不良程度較重的學生,可以采取行為療法實施行為矯正。行為的矯正治療是當今世界上比較風行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它借助儀器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生物反饋,調節患者的行為反應,以減輕或消除病患。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一些行為矯正方法。
第一,防範協約。這是以書麵形式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建立實施和監督關係的一種矯正不良行為的方法。協約的目的在於對行為及其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聯係加以控製。協約的具體條文是根據不良行為者的具體情況和相應的教育要求來擬訂的。對不良行為者應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以及有關時間、地點、條件等都作出明確的界定和規定,對教育者的監督、管理作用也有清楚的說明。協約的製定和實施是要提高行為者的積極性,發揮其自主性,調動其自控力,以此來矯正其不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