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不良的表現與矯正
學生品行不良的表現
品行不良是指個體具有的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品德行為。學生品行不良的形成過程,表現出性質、程度的不同,根據有關人員的研究可列出以下幾種類型及特點:
一、過失型
內部動因:表現出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等心理狀態或不良需要。
外部情境:當前出現了該項行為易於得逞的具體情況。
心理活動狀態和個性特點:心理發展水平較低,主要是認識能力低,尚未形成穩定的意識傾向。
行為方式及其特點:采取違反紀律或一般行為規則的行為方式,如罵人、打架、惡作劇或偶爾說謊、損壞東西、逃課等,一般帶有偶發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行為後果:可能對集體、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有礙於良好品德的形成。
自我評價及體驗:自我評價不穩定,水平較低,對行為後果容易有害怕、後悔等心理活動。
性質和程度:屬於紀律品行問題,程度較輕。
二、品行不良型
內部動因:由於不良的需要。
外部情境:當前出現了該項行為容易得逞的情況或主動地尋找、製造犯規情境。
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對道德規範有錯誤的認識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誘惑的能力,多數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識與個性特點。
行為方式及其特點:采取違反道德規範的方式和手段,如偷竊、欺騙、鬥毆、浪蕩、破壞公物等,一般帶有經常性、傾向性、有意性等特點,在青少年中還可能有集團性。
行為後果:對集體、對他人造成損害,妨礙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自我評價及體驗:自我評價往往不正確,易受夥伴或消極的社會評價的影響,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評價,對行為後果一般不後悔,甚至有滿足感、得意感。
性質和程度:品行問題,程度較重。
三、攻擊型
內部動因:受挫折後引起的不良情緒,主要是憤怒。
外部情境:挫折後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情境。
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情緒易激動,易發生不適當的激情;氣質多為強型,性格外傾、倔強、急躁者居多。
行為方式及其特點:為了消滅由憤怒造成的內心緊張,主要采取發泄的方式,與特定的對象(被他認為剝奪、壓製了他的需要的人)采取對抗、報複、遷怒等行為,一般帶有公開的、爆發的特點。
行為後果:往往對他人或集體造成某些不良影響,妨礙個性的健康發展。
自我評價及體驗:自我評價往往過高,容易自負,對教育者評價往往有對抗情緒。
性質和程度:屬於情緒、性格問題,或深或淺。
四、壓抑型
內部動因: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主要是焦慮。
內部情境:挫折持續作用的情境。
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情緒易消沉,易產生不良心境,氣質多為抑鬱質,性格內傾、怯弱、沉鬱者居多。
行為方式及其特點:為了消減由焦慮造成的內心緊張,主要采取逃避的方式,如不參加學習、交往等活動或活動時消極應付,以及對自己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等,一般帶有隱匿性持續性特點。
行為後果:一般對集體或他人無明顯危害,主要是妨害個性的健康發展。
自我評價及體驗:自我評價往往有偏見,對自己不滿、自卑,可能接受教育者鼓勵性評價的影響。
性質與程度:屬於情緒、性格問題,程度較深。
各種不良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過失型,由於不良需要,可以向品行不良型轉化。過失型行為在青少年中具有普遍性、常見性、多發性。“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摔跤,長不大”,也說明過失型行為對兒童青少年來說,是必然的、難免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正確鑒別過失型行為,防止向品行不良型轉化,促進向優良的品德發展;品行不良型行為常常是由於過失型行為未得到及時矯正,多次反複積累而來。品行不良有輕重程度的不同,但已與教育目標背離,偏離健康成長的道路,成為“偏離行為”,“越軌行為”,是違法行為、犯罪行為的先兆。
因此,預防品行不良型行為的發生、蔓延,常常是教育的重點;攻擊型行為具有外顯性、爆發性的特點,壓抑型行為具有內隱性、持久性的特點,兩者都由於強烈需要受到嚴重挫折所致,明顯有害身心健康發展,可以導致精神性格異常,並且,易於向品行不良型轉化。此外,所有上述這些類型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向正常狀態轉化。教育者可以根據這些類型的劃分,探索品行發展變化的規律,促使不良行為狀態向正常狀態轉化。
學生品行不良的原因
學生品行不良是在某些客觀條件下通過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應當具體分析,以便預防和矯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