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身為牛郎將的季布站出來,厲聲指責:“樊噲欺主,理應問斬!”眾人大驚,不解其意,而季布有些沉重地說道:“當年高祖曾大舉北伐,親率四十萬精兵北擊匈奴,擁有上將無數,卻在山西大同處被匈奴兵團團圍住,樊將軍當時也隨陛下出征了吧?怎麼如今就忘了呢?樊將軍僅率十萬兵士,就想北擊匈奴,這不是癡人說夢嗎?如今天下初定,百姓正需要休養生息,樊將軍卻為了奉迎太後而說出這種話,這不是要陷天下於不義,動搖大漢根基嗎?”
聽完季布的分析,滿朝文武全都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呂後自然不會因為這種事情殺了立下赫赫戰功的樊噲,但她明白季布說的話切中要害,非常有道理,所以不再對匈奴用兵。
這體現的正是季布誠實的一麵,如果他也跟隨朝中大臣奉承呂後,不指出事情的弊端,最後出兵匈奴,必然會遭遇大敗,而大漢因此損兵折將自不必說,甚至還有覆亡的可能。但正因為季布不畏強權,正直誠信,才指出了北擊匈奴的弊端和隱患,從而解除了一場無形危機,拯救了整個漢室。
陳寅恪先生曾說過:“從善如流,嫉惡如仇的人是君子;正直誠信,敢於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人是英雄;從善難如登天,從惡猶如泄洪的人是小人。君子和英雄自古以來都受人敬仰,而小人永遠都遭人唾棄!”
因此,我們要誠信,不以利益而說出虛偽言辭。
貳
站得高,是否就能看得遠
陳寅恪先生認為,成大事的人都擁有遠見卓識,他們總會站在高處思考問題,從長遠角度出發製定規劃,因此他們才收獲了成功。
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在對某些事情進行改革時,所做的決策往往都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符合未來發展的,符合人們的切實需要的。
清代的“紅頂商人”胡雪岩曾說過:“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而擁有“經營之神”稱號的範蠡之所以會不斷地獲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他的戰略眼光和長遠規劃。
範蠡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夫。公元前494年,越國與吳國交戰,最後越國不敵,被打得大敗,以致越王勾踐旅淪為吳國奴隸。越王勾踐在吳國為奴期間,範蠡暗中謀劃一切,為營救越王做出種種準備。後越王終於回歸越國,範蠡則輔佐越王臥薪嚐膽,發憤圖強,致力於發展國家的生產和耕作,以此來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從而提高國家的軍事實力,幫助越國實現了亡吳興越的夙願。越國恢複實力,並取得霸主地位之後,範蠡便憑借自己高瞻遠矚的眼光,不被高官厚祿所吸引,決意遠離朝堂,過隱居生活。因為在他看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他預言越王勾踐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於是便急流勇退,辭官歸隱。
隨後,範蠡來到齊國,隱姓埋名,帶領家人,開墾荒地,養殖五畜,同時他還觀察周圍情況,尋找賺錢的機會。由於他善於經營,多有謀略,再加上其理財有方,所以沒過多久他便積累起了萬貫家財。齊國國君聽說了他的才能,於是派人請他去齊國做丞相。他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便立即散盡家財,再次悄然隱退。
幾經輾轉,範蠡來到了山東定陶。他認為這裏是天下的中心,交通又極為便利,所以便落戶於此,並自稱陶朱公。所以,大多數後人隻知陶朱公,而不知範蠡。
範蠡之所以會取得一次次的成功,就是因為他不隻顧眼前利益,處理事情時總是會做出長遠計劃。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通信技術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複雜。所以,要想發展順利,前途光明,就必須將這種複雜的關係理順,然後駕馭它,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發展。不過,理順這種關係,需要遠見卓識,即眼光和謀略。
自古以來,仁人誌士往往具備遠見卓識,他們總是能超然物外地看事情,不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因為他們站得足夠高,總能跳出世外,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他們自然可以對問題進行客觀分析,然後得出客觀結論,也有利於他們製定具有針對性的決策,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秦末漢初之時的蕭何,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德才兼備,還具備長遠眼光。他的遠見卓識,為劉邦贏得天下提供了很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