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陳寅恪談考據: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2)(2 / 3)

陳寅恪指出,竇建德和劉黑闥所率領的隊伍,是隋末唐初期間最善於戰鬥並且有堅固組織的集團,實在是唐朝的勍敵。《太宗實錄》上記載有唐高祖李淵所說的“欲令盡殺其黨,使空山東”的話,讓人覺得那是真實可信的。宋代司馬光把這句話當作史臣溢美唐太宗的話,但陳寅恪認為,這是唐太宗別有用意,目的是想利用這些集團,讓他們成為自己政治上的工具。比如說後來與李建成、李元吉決鬥時,唐太宗就派張亮前往洛陽招引“山東豪傑”來幫助自己。在竇建德死後的二百多年間,“山東豪傑”的勢力一直存在,沒有衰竭。

翟讓是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南)人,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前期領袖。他武功高強,並且有膽略。開始時他是東郡法曹,後來犯罪被判處死刑,獄吏黃君漢認為他驍勇不尋常,就在一天夜裏幫他逃了出來。他逃到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後,率眾起義,得到單雄信、徐世績等人響應,一下子造反的人多達一萬有餘。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參加瓦崗軍。由於李密在屢次作戰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加上瓦崗軍圍攻洛陽,有大批隋軍前來投降,一下子讓他在瓦崗軍中的聲威大振。翟讓自覺不如李密,便於次年禪位給李密,讓他成為瓦崗軍首領,並上尊號為“魏公”。這也導致李密與瓦崗軍部分早期將領之間的矛盾變得尖銳起來。這年十一月,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

徐世績,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高祖李淵賜他國姓,於是叫做李世績。後來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改名叫李績。

徐世績十七歲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隋朝派遣王世充討伐李密,徐世績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隋軍,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聚集剩餘部隊歸順唐朝。李淵因他“純厚”的心性,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武德四年(621年),他跟從李世民征討四方,後來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被封為英國公,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陳寅恪從史料中得出結論:翟讓、徐世績係統的人物,都是以洛陽為他們政治信仰的重心;唐太宗能在玄武門事變中獲勝,關鍵在於唐太宗能利用守衛宮城要隘的山東豪傑;翟讓死後,徐世績實際上是該係統的領袖;唐太宗特別重用魏征,是因為魏征既不是山東貴族,也不是山東武將,而僅是山東豪傑的聯絡人。

青齊徐兗豪雄,指的是以山東青州、齊州(今濟南)、兗州和江蘇徐州四地為中心的豪傑英雄。陳寅恪列舉的這些人物有:秦瓊、段誌玄、劉世徹、程咬金、徐圓朗、輔公祐、李子通、杜伏威等。這些人起於青齊徐兗之地,數量非常多,不能一一盡舉。他們的人生遭際也各不相同。有些後來歸順唐朝,成為功臣,有些一直與唐朝為敵。下麵就列舉的這些人物,有選擇地做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