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率師入關。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後秦國國君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後秦的良機。當時,劉裕希望以晉室的名聲安撫北方人民,所以想打著司馬德文的名號北伐。司馬德文上書出兵獲準後,劉裕就與司馬德文一同率兵出發。這年八月,劉裕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扺達彭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後秦那些鎮守的軍隊一看到晉軍到來,馬上就投降了。所以,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的軍隊占領洛陽。次年,也就是東晉義熙十三年,劉裕率大軍北上。七月,他擺脫魏軍,行進到陝城;八月,劉裕至潼關,與東晉各部隊會合。隨後,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這裏的率師入關,指的就是劉裕率領軍隊進入關內消滅後秦的事件。
劉驎之入衡山采藥。劉驎之大約生活在晉孝武帝太元年前後,從小喜歡樸素,沒什麼欲求,但非常喜歡在山水間流連,向往隱遁的生活。有關他,有這麼一段記述:
有一次,他到衡山去采藥,看見一條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頭修築的圓形糧倉,一座門關著,一座門開著。溪流水深且河麵又寬,無法渡過去。他想要回去,卻迷了路,好在遇到一個為做弓箭來砍伐樹木的人。向那人問明路徑後,他才得以走出去。聽有的人說,圓形糧倉中所儲藏的都是神仙配製的靈丹妙藥以及各種其他東西,劉驎之就想重新去尋找,卻再也沒找到那個。後人就把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記述的那個武陵人,稱為劉驎之的逸事。
陳寅恪考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思路是相當清晰的,邏輯推理也是相當縝密的。事實上也不難理解。西晉末期,天下大亂。為躲避戰亂和盜賊,老百姓常常聚族而居,在險要和能滿足生存的地方築堡,以求自保。這是“塢”在地理和聚落上形成的原因,也是世間人們渴望太平社會的一種願望。這種考證,即使不能確定《桃花源記》中所記述的事就是東晉劉裕北伐時戴延之所見到的情形,起碼也為我們呈示了那個亂世的最真實的麵貌。
叁
“山東豪傑”主要指的是什麼人
在隋末唐初的史籍以及口語中,最常見到的一個稱謂是“山東豪傑”。陳寅恪指出,這裏麵所說的山東豪傑,實際上指的是由胡、漢民族雜糅在一起,富有戰鬥力,又能從事農業生產的有組織的集團。他們在當時常常成為政治上彼此敵對的勢力爭取的對象。陳寅恪將這些對象分為三類,分別是:竇建德和劉黑闥等、翟讓和徐世績等、青齊徐兗諸豪雄。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世代務農。他曾擔任過裏長,為人豪爽俠氣,被鄉裏人敬重。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募兵征討高句麗時,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他看到了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受到的困苦,感到義憤不平,於是抗拒東征,並幫助同縣人孫安祖率領數百人進入漳南東麵境內的高雞泊,舉兵反抗隋朝。而他的家人受此事連累被隋軍殺害,他率領部眾二百人投奔清河人高士達的起事軍隊。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隋朝軍隊,建立夏國,稱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為救王世充,在虎牢關一役被李世民擊敗並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處死於長安。
劉黑闥也是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小時候與竇建德為知己好友。隋末的時候跟從郝孝德參加瓦崗軍。武德元年(618年),瓦崗軍被王世充的隋軍擊潰,李密投降唐朝,他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看好他的勇猛強悍,便讓他擔任騎將,守衛新鄉(今屬河南)。但是,劉黑闥看不起王世充,沒過多久就率部隊逃回河北,投奔好友竇建德。竇建德非常高興,任命劉黑闥為將軍,封漢東郡公。因為他驍勇多謀,戰果豐碩,在軍中贏得了“神勇將軍”的稱號。竇建德死後,劉黑闥召集竇建德舊部起兵。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劉黑闥在相州自稱漢東王,建年號為天造,並把都城定在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這以後,他與唐朝軍隊院校有過多次交戰,武德五年(622年)三月,他被秦王李世民擊敗後,帶著一千多人的隊伍逃往突厥,次年正月,他被太子李建成的部隊擊敗後被抓獲,二月被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