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趙城地震發生於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這是中國曆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元史五行誌》),“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元史成宗紀》)。破壞區沿汾河地塹延伸長達400多公裏。震級約8級或更大。
陝西華縣地震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這是中國曆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誌》)。地震前,該地區長期沒有中小地震活動。但震前8小時左右,在震中區有“地旋運,因而頭暈”)《隆慶華州誌》)的記載。這次地震首次記載到地震時“地中出火”(地光)的現象。震後,災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牆,以便抗震。此震極震區長軸與渭河地塹方向一致。估計震級約有8級或更大(圖1)。
廣東瓊山地震發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瓊山縣誌》記載:“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估計震級為7.5級或更強,為海南島地區曆史上最大地震。這次地震前礦井中還發生形變坍塌現象。“是日午時銀礦怪風大作,有聲如雷,動搖少頃,坑岸崩,壓挖礦人夫以百計。夫外處震於亥時,而礦內午時先發,所謂本根傷而枝葉動。”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發生於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圖2)。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大斷裂方向相一致。最遠的有感地區距震中達1000公裏。據《康熙海州誌》記載,地震時海水有顯著變動。震中附近地區在此震前後,曆史上並無其他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河北三河、平穀地震發生於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這是北京附近地區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Ⅺ度,破壞麵積縱長500公裏,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三河知縣任塾震後作記:“七月二十八日巳時,餘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遝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於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餘裏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裏,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乾隆三河縣誌》)。顯然,地震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麵形變。
山西臨汾地震發生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麵積縱長500公裏。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雲南東川地震發生於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1733年8月2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7.5級,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麵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於內,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裏,至尋甸之柳樹河止,……”(《雍正東川府誌》)。地震後人們注意到城牆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這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寧夏平羅、銀川地震發生於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範圍半徑達380公裏。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乾隆寧夏府誌》記載:“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後地裂“湧出大水,並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雲南嵩明地震發生於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Ⅺ度,破壞範圍半徑達260公裏。它是迄今所知雲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轟,……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台灣基隆近海地震發生於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這是中國地震史中引起海嘯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6級。“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
中國曆史上發生強度較大的,以及在人類認識、預測和抗禦地震方麵具有曆史影響的地震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