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江湖縱過海,萬丈高樓腳下踩。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踏雪無痕來如夢,笑看風雲多變幻。
亂世英雄亂世情,亂世英魂亂世忠。
神龍見首不見尾,漢家自古出英魂。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似人間無數。
孝子忠臣世罕見,一世鍾情誰見了?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君不見那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宋有三打陶三春,清有大刀王老五。
自古英雄出少年,縱橫天下到如今。
問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亂世雄雄風雲起,驚濤拍岸濁浪擊。
人間無道不為高,無邊風月過眼底。
自古雄才多磨難,隻因難過美人關。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自古英雄皆好色,人不好色枉少年。
山重水複疑無路,桃花依舊笑春風。
花自飄零水自流,借酒銷愁愁更愁。
多少男子漢,都隨她遠去了。古今英雄無數,豈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還是讓我們看看近代——孤獨給敗還是比較喜歡看到他們的這些武林同道以及各路拳種:
晚清以來江湖十大武林高手
這裏提出晚清以來的十個武林高手,由於不是內行,所以隻是根據他們的知名度、威望來列舉的,其中謬見一定很多,在這裏還內行痛指其非,則十分感謝。也請大家評判和補正……
一,董海川
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桃花山上見一年幼和尚不斷向樹擊掌,並盤樹繞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結果大敗。於是他請見老和尚,虛心求教,曆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傅叮囑:技藝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氣盛惹事生非,董唯唯應諾。然而回家之後偶與人爭,以致出手傷人,官方緝拿甚緊,董遂淨身為閹,隱於京師肅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監。
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二,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響當當的巨頭。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歲時就成了孤兒.他和弟弟沿街討飯,討到了北京順興鏢局,鏢局的王掌櫃看他長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認為養子,改姓王。十一年後,王掌櫃死了,他就繼承了鏢局。由於他行俠仗義、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誼。
王五是地道的綠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結交廣泛,上到王公顯貴,下到街頭混混。而且他廣泛的社會關係使他與當時的許多名人大事聯係起來。譚嗣同“去流肝膽兩昆侖”,據說“兩昆侖”就是說康有為和王五。最後沒於八國聯軍,不愧熱血豪俠本色。王五武功與事跡傳說最廣,傳奇色彩濃厚,他本人也是一個傳奇。一些後代作者也以把自己的故事附會上王五為興趣,茲略舉一處——
光緒二十六年(元年一九○○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來訪,鐵雲以為他是來拜年的,高興地迎入客廳,笑道:‘惶恐得很,遷居之後多時不曾拜見五哥和嫂夫人了,本來是應該兄弟前來府上拜年的。’
王五冷笑道:‘咱可不是來給你拜年的,你現在是和洋人打得火熱的大貴人了,還敢勞你的駕?’
‘啊呀,五哥言重了!’
鐵雲正詫異今天王五言語異常,不料王五忽然颼地從腰間銅釘護腰皮帶上拔出一把寒嗖嗖明晃晃的匕首,猛地一把插在方桌上,怒瞪雙目大喝道:‘姓劉的,有人說你是賣國的漢奸,你今天可得和咱說清楚,若是說不清楚,休怪咱王正誼無情!’
鐵雲吃了一驚,立刻鎮靜下來,拱手道:‘小弟雖然做了英商福公司的買辦,其實也是為地方為國家振興實業,造福百姓。所經手的山西、河南兩省礦務,山西的事是省裏商務局專函懇請我為他們向洋人借款開礦,我才答應下來,河南的事還剛剛開頭。既說是漢奸,必然賣國,可是山西的事,由山西撫台作主,中國的事由中國皇上批準,借債還錢,礦山的主權仍屬中國,不知小弟賣了什麼給洋人了?請五哥明示,也叫鐵雲死得明明白白。’
王五沉吟了一下,又厲聲道:‘口說無憑,拿證據來!’
鐵雲道:‘證據在書房中,請五哥隨我去看’
王五拔出匕首,隨鐵雲來到書房。鐵雲取出山西省商務局的來信,和他寫給山西撫台的稟啟,以及山西省與福公司所訂礦務章程,還有他與福公司的往來信函,王五粗通文字,坐下來一一讀了,這才收下匕首,大笑道:‘好一個劉鐵雲,人家罵你漢奸,咱原不信,今天特地來考查考查你,若你真是漢奸,定殺無疑,那就不管舊日的交情了,幸而你不是,免得咱下手。’
鐵雲笑道:‘五哥,幸虧我問心無愧,不然可被你嚇壞了。’
——這個劉鍔(鄂)劉鐵雲也是個交際狂,絲毫不遜王五,兩個人確實有交情。
三,黃飛鴻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一,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成為一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一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
1924年8月,廣州商團總長陳廉伯在英帝國主義支持下,乘孫猩獎狽ィ在廣州發動武裝暴亂,縱火劫掠。黃飛鴻與其繼室莫桂蘭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寶芝林連同劉永福寫給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毀於戰火。黃飛鴻經不起沉重打擊,因而憂鬱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終?7歲。黃飛鴻身後蕭條,貧無以殮,幸弟子鄧秀瓊為他料理後事,葬於白雲山麓。莫桂蘭在林世榮、鄧秀瓊的幫助下,偕黃的兩名兒子移居香港設館授徒,傳授黃飛鴻遺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黃飛鴻一生以弘揚國粹,振興嶺南武術為已任,經其門人林世榮等整理的鐵線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結構新穎,動作輕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滯狹隘、動作重複之弊病。虎鶴雙形,虎形練氣與力,動作沉雄,聲威叱吒,有推山倒海,龍騰虎躍之勢;鶴形練精與神,身手敏捷,動作迅速,有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氣靜神閑之妙。剛柔並用,長短兼施,偏正配合進退中規,成為飛鴻一脈之代表拳法,為武術界獨樹一幟。一時風行全省,並遠傳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曆久不衰。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列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教材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