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為骨幹教師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加強實踐、加強積累、加強科學的自我反思及外部的支持與協助。教師的成長是伴隨著教師職業生涯的個體社會化過程進行的,在與教育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信念、價值取向,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滿足自身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表現出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角色行為。普通教師成長為骨幹教師大致要經曆積累期、成熟期、創造期三個階段,本章將從這三個階段談談普通教師成長為骨幹教師的基本過程。

一積累期

一、積累期的特征

作為剛剛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逐漸熟悉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考試測驗等教學常規性工作,完成從師範院校剛剛畢業的學生到新教師角色轉換的突變,使得他們既有初為人師的愉悅感,又有一種因接觸新環境而產生的拘束感。在他們中間,有可能成為骨幹教師的苗子,一般表現出如下特征:

(一)熱愛教師工作,立誌成為一名骨幹教師,對自己要求嚴,作風踏實,態度誠懇,工作主動,品行端正,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觀念,積極參與意識強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寫道:“天堂與地獄比鄰。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此話讓人頗有感觸,尤其是信中洛克菲勒先生關於工作意義的精妙表述,真是讓人充滿敬佩之情。教師是一種社會職業,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熱愛的事業,也可以是謀生的手段。江澤民同誌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教師……首先,要求教師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我們隻有首先樹立起對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熱愛,才可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這個行業的骨幹。優秀的教師具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這種樂觀的生活心態。他們胸襟坦蕩,永遠熱愛自己的專業,樂於投身教育教學工作。真誠地關愛每個學生,對學生充滿寬容和期待,為實現對學生科學智慧的培養,不管學生在基礎、紀律和學習積極性上給教學造成怎樣的困難,都不退卻,滿懷信心,堅信隻要堅持到底,一定能成功,因此,優秀教師都有一顆年輕的心,湧動著青春的激情。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仍有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比如說平淡的日常工作和難處的人際關係等,都會影響到我們對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熱愛。實際上,平淡乏味的不是教書這個職業本身,而取決於你是否有夢想、有激情。如果我們能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工作,在工作中釋放自己的熱情,獲取一份快樂,獲取一份自信,我們一定能夢想成真。

其實很多人從事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所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當中有很多人喜歡上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龐玉老師就是這樣。他常說:“剛開始工作時,很難說是熱愛教師這個工作,隻能說是自己具備了較好的教師素質,僅僅把當老師看成是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然而,光陰荏苒,龐玉老師終於體會到了“豐收”的喜悅。當他教過的成百上千的學生回到母校看望他,並與他坐在一起,如數家珍般回憶美好時光時,他感到了由衷的欣慰,感到了作為一個教師的無尚光榮和無比自豪。每當聽到學生們談起由於老師的辛勤付出,使他們終生受益並且獲得某種成功時,他真正體會到了“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的樂趣,也越來越熱愛教師這個工作。今天,他已經不僅僅把教師看成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把教師當成自己的事業去追求,並準備為之奉獻一生。如今,他不斷取得教育教學新成績,成為通州區骨幹教師,通州區首批學科帶頭人。

教師既是一種專業,同時也是一種職業。也許你還沒有走上教師崗位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要跳槽。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教師感歎:教師太苦,教師清貧,下輩子再也不做教師!這就說明教師職業本身並不必然是幸福的。有很多人明知教師職業的清貧和清苦,卻依然癡情於教,孜孜以求,並創造了輝煌業績,究其因,是他們深深地領悟到了從事教育創業的外在的社會貢獻價值與內在的自身生命愉悅價值的完美統一,是因為在實踐中他們品嚐到了教師職業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幸福的職業。教師的幸福來自於他在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時的積極創造,來自於他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體驗。教師隻有在認識到了教師職業社會價值的同時,又認識並體驗到了由職業的創造性特質帶來的對於教師自身的尊嚴與歡樂,才會真心去愛、全身心去投入。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講的就是教師的一種終身忠誠於事業的奉獻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人生的幸福也許並不是獲得什麼,而是一直不斷地追尋什麼。當然幸福並不永遠表現出輕鬆自在的人生,教師的幸福便是一種“由內而外流淌出來的甘霖”,既有豐富的人生內涵,而又有無盡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