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在《想和做》中說:“有的人一天忙到晚,做他們一向做慣的或者別人要他們做的事。他們做事的方法隻是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別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這樣做,別人要他們這樣做,一般人都這樣做,他們就依葫蘆畫瓢,照樣做去。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們從來不想一想。”隻做不想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會南轅北轍,我們要處理好做與想的關係。
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說,對於外來文化,“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聯係實際思考問題,不能盲目地瞎想一氣。
二、聯係實際勤思考
(一)對課堂教學的思考
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主陣地,我們要讓思考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要帶著實際問題去思考。教學前要想一想:準備教給學生哪些知識?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課堂上準備組織些什麼活動?這些活動要達到什麼目標?即“四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活動,備目標。教學中要想一想:怎樣對待課堂上的提問?沒有問題的課就是好課嗎?有沒有“失敗”了的成功課呢?教學後要想一想:課堂上改變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改變?還有哪些不成功的地方?需要怎樣改進?在思考中特別要重視教學反思這一環節。通過教學反思,發揚成績,發現不足,改進教學,促進理性思考,從而推動自己的成長。
請看下麵的教學案例。
(二)對常規做法的思考
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總有一些常規做法。而這些常規做法,在新形勢下,很有再思考的必要。如:
(1)備課是不是隻有一種寫法?都是先寫重點、難點、關鍵,再寫教學過程,看誰書寫最詳細,看誰本子寫得多。這樣不少人抄教案,倒不如加強集體備課。
(2)布置作業是不是非得統一要求?抄寫、背誦、做習題,人人一樣,機械重複。可否分層次布置作業,開辦作業超市;還可以用第一人稱布置作業,如“我能……”,這樣,學生便把作業當成自己的事情,主動完成作業了。
(3)改作文是不是非要全部精批細改?老師一人承包,學生隻看分數。其實可以采用多種批改方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家訪是不是隻能去家長那裏告狀?或請家長來訓話,或在電話中斥責家長。其實可以采用電子郵件或短信的方式與家長聯係。
(5)開家長會是不是必須公布分數?是不是必須班主任一人唱獨角戲?可否由家長講,或由學生講?
請看一則案例。
尊重——教育的前提
一位中學校長為了加強教學管理,在學校行政會上提出狠抓教學各個環節的檢查,包括檢查老師的備課筆記。討論中,副校長原則上同意這一建議,但認為檢查次數不能太多。教導主任卻反對校長的建議,認為對老師不夠尊重,會引起反感,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隨堂聽課和加強教研活動方麵。最後還是通過了校長的主張:一學期檢查兩次備課筆記,由教研組長負責抓,組內傳閱,校長和教導主任抽查。全校大會宣布這一決定後,青年老師比較認真,花了不少時間,寫了不少備課筆記,但教學效果並不太好;老教師卻無動於衷。第一次檢查時,語文組的青年老師把備課筆記交給組長,組長讓他們傳閱,他們說:“沒有那麼多時間看,加之水平不夠,請組長看。”中年老師把備課本放在辦公桌上等待檢查。老教師在批改作業,一聲不響。組長請這位老教師拿出備課本,他卻笑著說:“我備課隻寫提綱,要檢查我去抄一份吧。”數學組的老師說:“教案沒有,聽課歡迎!”其他組有的翻幾頁,然後說聲“很好”就過去了,有的則作了變通:“檢查也是互相學習,大家交談交談吧。”
一些校長從來不考慮老師的身體狀況、工作壓力和生活實際等,大搞長官意誌,熱衷於一言堂,習慣於一廂情願地下命令,作指示,發號施令,指手畫腳,我行我素,不管老師怎麼想,樂不樂意。上述案例中,那位校長聽不進反對意見,一意孤行,結果好心辦了壞事。老師們硬頂不行,隻好消極對待,這都是不發揚民主、不尊重老師惹的禍。作為學校領導,首先要在校內倡導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真正把老師當做辦學的主人,決策前多走群眾路線,做到從教師中來,到教師中去,相信教師,依靠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感情上、事業上尊重他們,並滿足各種精神需求,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和滿意感。
(三)對習慣說法的思考
多少年來,日常工作中,總有一些習慣說法人人沿用,沒有人懷疑它的合理性。其實,細究起來,不少說法是欠妥的,因為它們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