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論指出,宇宙間的任何一個客觀事物都是以係統形式存在和發展的,“任何係統都是有結構的,係統整體的功能不等於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同時,一個係統隻有開放,不斷地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到高級,發揮最佳效應。係統論給我們提供了決策和處理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小學語文作為一個係統,設計教學時也要把對象、目標、內容、方法等始終放在整體的、係統的形式中加以綜合考慮。同時,語文教學要對外開放,堅持走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校內外聯係的道路,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功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為“大語文觀”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這便是:

1.“生活即教育”的本體論。他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與生活聯係方能發生作用,沒有生活談不上教育。

2.“社會即學校”的場所論。即學校教育的範圍不是在書本,而要伸張到大自然、大社會和群眾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會和群眾學習,使學校教育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緊密相聯。

3.“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這就告訴我們要樹立現代大教育觀,堅持教育與生活相聯係,將語文教學與社會、自然、人生聯係起來,注意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應注意實踐的作用,理論要聯係實際,語文教學要多開展聽說讀寫實踐活動,實行“開放式”教學,把課內外、校內外結合起來,這樣,學習活語文,才有所作為。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以三(3)班和四(1)班為實驗班,三(1)班、三(2)班和四(2)班、四(3)班分別為對比班級。

(二)研究方法

采用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對照組實驗法等方法進行研究。

在具體實驗和操作中,堅持:①課內與課外相結合;②研究集體與研究個體相結合;③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相結合;④定性分析與數量分析相結合;⑤特定情境研究與自然情境研究相結合。

四、研究過程

(一)組建課題小組,培訓小組成員

由我本人擔任課題組組長,教科員陳德兵、教研組長鄭長青、語文老師王冬梅、袁玲、伍啟華、胡晶作為組員,組織學習教育理論和業務知識,了解實驗目的,明確實驗規劃和操作方法,保證實驗順利正常進行。

(二)進行實驗前測,收集整理資料

將三個班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做好實驗前測工作,定期召開深化實驗的專題研討會,每周舉辦一次信息交流活動,及時做好實驗記錄工作,注意資料的保存和數據的積累。

(三)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有關預測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具體做法如下:

1.加強口語交際

(1)開展“課前五分鍾讀講活動”。每天上課前拿出五分鍾讓一個學生“讀”課外自選的文章,或“講”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

(2)開設“口語交際”課。每周兩次,課內進行,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教學方法。

2.改進閱讀教學

(1)開辦“小小圖書館”。開學時每生出兩本圖書,寫上姓名,登記在冊,一學期更換一次。定期競選產生圖書管理員,負責借還登記圖書、修補破書和清理圖書。每周開設兩節課外閱讀課,一節自由閱讀,一節讀書交流。周末進行“課外閱讀小結”。老師、讀者、圖書管理員共同評比,看書認真和護書有方者均有獎勵。

(2)重視比較閱讀。即教學一篇課文時引出內容相關或寫法相似的其他幾篇文章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同題材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某位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較,可以是文題、人稱、語言的比較,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情節結構、描寫手法的比較。

3.改革寫作教學

(1)成立寫作小組。動態平衡,人數固定,但人員不定,不合要求則出,達到要求則進。成員每周星期四下午到指定的地點參加活動,作品由指導老師修改,優先推薦發表;有資格聽寫作講座,可參加野炊、郊遊等活動。

(2)自辦手抄小報。一種是個人辦報,從報紙名稱,主題確定,材料收集、篩選及修改,到標題製作,排版書寫,色彩搭配,都由學生獨立完成。另一種是幾個人組織一個報社,先進行分工:誰當主編,誰來排版,誰幹校對,誰任美工,都各有其人;再確定文章來源:報社工作人員作品占多少,改編其他文章占多少,摘錄占多少,一一落實;最後評報:根據欄目設置、版麵設計、標題插圖、文章內容等評出好報,張榜鼓勵。

(3)堅持開放原則。在時間上開放:或寫日記,或寫周記,或寫旬記;在空間上開放:或在家庭,或在社會,或在學校;在篇幅上開放:或三百字,或五百字,或一千字;在體裁上開放:或童話,或詩歌,或散文;在評比上開放:或自評,或互評,或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