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照片連同“解說”剛貼上牆的時候,同學們的高興勁別提有多大了。大家擠在一起,齊讀“解說”詞,每讀到一個學生的姓名,全班同學就把目光投向他。被讀到的同學便將自豪寫在臉上。

一個星期後,有一道數學題,要求把“右邊的幾種動物圈起來”,有同學做錯了,這時有嘴巴快的同學說:“牆上都有‘右’字,還注了拚音的,我都認得,你還做錯了。”做錯的同學極不好意思,我對他說:“你也去那兒看看吧,看能不能找到‘右’字?”他就自己去尋找,“自學”去了。

自從照片上牆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自覺性也有很大提高。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拚音,學漢字,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表達能力。他們逐步形成了自覺讀書和認真觀察的習慣。他們開始關心自己的隊、自己的班。更喜人的是,他們明白了,遵規守紀,提高修養,並不是為了一句表揚,而是為了給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讓別人開心,自己更加愉快。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同學自信心不斷提升,對老師、對同學更加友善。

在沒有精心打點的行為的情況下促進了學生多方麵地向上發展,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當然,還有調查報告、經驗總結等形式也可將創新成果記錄下來,恕不贅述。

四、創新範例推介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你開動腦筋,時時是創新之時,處處是創新之地,創新之花就開在我們周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一)班級管理創新

魏書生對學生犯錯誤的處罰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寫一份關於錯誤的說明。他把處罰變為生動的自我教育的做法,他辦《班級日報》,溝通了同學間的聯係。

(二)評價手段創新熊開明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中介紹的“評價展示台”很有創意:

(1)“過紅綠燈”:設計一張表格,每個學生一欄,欄中列出主要的評價項目和月評結果,用紅、黃、綠三種顏色表示“過關”情況。

(2)“奪星擂台”:每個學生一個立柱,每個月每個項目五顆星,每個學期評五次,連續記星,比比誰的“星柱”長得高。

(3)“閃爍的聖誕樹”:每個同學畫一棵聖誕樹,用各種顏色的星表示不同的評價項目,在教學過程或展示活動中獲得了星星,就貼到聖誕樹上,比比哪棵聖誕樹上星星的種類齊全、數量多。

(三)教學方法創新

一位語文教師進行了“文改詩”的嚐試。即把篇幅較長、難於抓住要點和理清線索的課文,改寫成短小精悍、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詩歌,便於學生概括全文內容,了解寫作思路,幫助劃分段落和複述課文,複習鞏固所學課文。具體有三種做法:

1.教師備課時將課文改成詩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景陽岡》,教師鑽研教材後依據文意改成:

武鬆來到陽穀縣,饑渴難耐進酒店。

吃飽喝足提哨棒,不怕天晚把路趕。

店家好心來相勸,岡中有虎把人傷。

武鬆不信店家言,單身一人闖上山。

大青石下來歇息,忽有猛虎撲向前。

武鬆連連相躲閃,老虎招招皆失算。

英雄赤手鬥猛虎,景陽岡上美名傳。

2.閱讀教學中相機板書,最後成為一首詩歌

如《雞毛信》全文以“信”為線索,敘述了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海娃與信之間發生的聯係。教學中適時板書,自然成了下麵一詩:

傍晚接信,遇敵藏信,

搜身無信,宰羊摸信,

夜裏解信,逃跑丟信,

回去找信,帶路送信。

——多虧這信!

3.課後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自行寫作

如一位學生寫《燕子》的“文改詩”是:

小小燕子真可愛,翅膀俊俏又輕快;

羽毛烏黑而光滑,尾似剪刀隨身帶。

微風陽光斜飛好,伶俐活潑從南來;

倦了停歇電線上,悠閑安適多自在。

(四)課堂教學創新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的劉懿老師在《我的第一堂德育研究課》一文中從備課、上課、課後反思幾個方麵,極其生動、細膩地描述了她投入課改,如何實現觀念轉變、能力提高的過程。告訴我們備課到底備什麼?是不是隻注意課本和教參?學生的基本情況要不要關注?她還告訴我們在課堂上要讓孩子做一做,讓大家評一評,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交流自己經驗、體會、感受的學堂。麵對學生的爭議,老師不要忙著下結論,要給學生一個空間,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深思。這些,都是課堂教學創新的表現。請你讀一讀這篇文章:

上課:接下一個難題

2002年9月初我們的新德育課程改革方案實施不久,我接到這樣一個任務,10月下旬,在我區舉辦的全國性的課程教學改革現場會中,要我上一節課小學一年級的新德育課。

能行嗎?作為一名從未上過小學一年級課,僅有四年教齡的青年教師,要在全國的教育行家麵前展示一堂正在改革中、還不很成熟的新德育課,我不由得擔心起來。但“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於是帶著些許擔憂、些許緊張、些許自信,我接下了這個任務。

備課:孩子到底想些什麼?

圍繞“我們愛勞動”的教育專題,教研組的討論真熱烈。

“小劉,介紹一下家長問卷調查的結果。”

“10%的孩子在家裏做一點小家務,絕大部分的家長們也認為現在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是很有必要的,但還是出於種種原因不讓自己的孩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