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思統一,口書並重,內外相通,訓練得法”。其中,“語思統一”是指使語言訓練、思維訓練、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並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口書並重”是指口頭語言能力和書麵言語能力協調發展、相應提高;“內外相通”是指把語文教育看作一個係統過程,把語文教學、語文活動和語文生活相溝通,開掘眾多渠道,提高學生多方麵的語文素養;“訓練得法”是指教師適時適宜地選擇訓練點和訓練方式,使學生得到正確而有效的語文訓練,提高語文教學的功效。

二、寧洪彬的“卡片教學法”

他從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著作中汲取營養,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結合自身教學特點,適合學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學理論的教學方法。諸如:為使學生紮紮實實地掌握知識,他總結出“懂—記—用”三環一體的教學方法;針對青少年“記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現象,根據“機械識記要以意義識記為基礎,意義識記要以機械識記加以鞏固”的理論,創造了“語文基礎知識卡片設計教學法”。又適用遺忘曲線的原理,“利用教學卡片設計了連續複習和間斷複習的教學環節,大大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遺忘率,並使得新舊知識在學生頭腦印跡中相輔相成、互促互補地完成了較紮實的積累”。

三、張思中的外語教學法

適當集中,反複循環,閱讀原著,因材施教。

四、張思明的“導學探索、自主解決”教學法

“教學生創造,教學生應用”是張思明老師教學風格的本質和突出特色,具體反映在“五個結合”上:情感激勵與認知教育相結合;主體探索與教師引導相結合;麵向全體與分類指導相結合;教會創造與教會應用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二)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懂得教育規律

即條件性知識。能否掌握教育科學理論,懂得教育規律,這是教師提高向學生傳授知識、施加影響、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師要“科學育人”,要善於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並要教會學生自己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修養,懂得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個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以及如何根據這些特點和規律教育學生。

下麵的案例告訴我們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

“泄漏”導致的成功

東東是個活潑貪玩的孩子,數學成績一直不好,總是考不及格。這次又要測驗了,東東的表姐和他一個年級,是個勤奮的學生,要和東東一起複習。東東說:“我不是學數學的料,複習也沒用。”說完就出去玩了。爺爺在一旁聽見後,考慮了一下,第二天就到學校找到東東的數學老師,要求老師將試題透露一下。數學老師不理解,批評爺爺溺愛孩子。爺爺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欣然同意。回家後,爺爺喊來東東,告訴他:“這回爺爺幫你複習,一定保證你能考好。如果還考不好,說明你確實沒有學習數學的天分,我再也不怪你了。”在爺爺有重點的幫助下,東東這次的數學測驗得了78分,有了突破性的進步。當東東回家後高興地告訴爺爺時,爺爺語重心長地說:“隻要好好學習,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從這以後,東東對學好數學有了信心,數學成績也日益提高。

東東的學習信心從何而來?很顯然是由於爺爺“有重點的幫助”,故意“泄漏”助其首次成功所致。這種由於獲得某一次成功,特別是首次成功,所產生的異常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濃厚興趣並強烈期待進一步成功的心理現象稱之為“成功效應”。特別是小學生,當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了足夠的信心,便會產生十分強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前進。

其實,不少心理學原理都可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其效果非常明顯。

想一想:下麵的心理學理論對教育教學有哪些啟示?

破窗理論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修理,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一些不良風氣、違規行為就會滋生、蔓延。

木桶理論

一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於木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而不是最長的那塊。

一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於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間存在縫隙,或者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甚至一滴水都沒有。

光環效應

由於對人的某種品質或特點有清晰的知覺,印象深刻、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特點的印象。

近因效應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最後的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

進門坎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暗示效應

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企望的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