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產地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無農藥殘留,土壤肥力高,特別是有機質含量豐富。對於土壤中某些元素(如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屬元素等)自然含量高的地區,不宜作為綠色食品產地。

5.應考慮產地生物多樣性和係統的穩定性,加強生態環境的基礎建設,保證綠色食品生產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綠色食品與農作物品種有什麼關係

由於綠色食品產品有特定的標準及生產規程要求,限製速效性化肥和化學農藥的應用,在這樣的栽培條件下,不僅需要高產優質的優良品種,而且需要抗性強的優良品種。選用抗病蟲或耐病蟲的品種,可減少或避免某些病蟲害的發生,也就能減少農藥施用的汙染。因此,綠色食品種植業生產首先要抓好品種工作,基本要求是:

1.選擇、應用品種時,在兼顧高產、優質優良性狀的同時,注意高光效及抗性強的品種的選用,增強農作物抗病蟲和抗逆的能力。

2.在不斷充實、更新品種的同時,要注意保存和利用原有地方優良品種,保持遺傳的多樣性。

3.加速良種繁育,為擴大綠色食品再生產提供物質基礎。

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中,要盡可能選育和引進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並對病蟲草害有較強抵抗力的高品質優良品種。引種前應摸清擬引入品種的各方麵性狀,特別是對溫度、光照條件的要求是否能夠滿足,並經過引種試驗和嚴格做好引種檢疫工作。

綠色食品與農業耕作製度之間的關係

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中,通過科學合理的配置作物種類,因地製宜地確定輪作、間(套)作、複種等種植製度。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有利互補並降低自然災害的影響,控製化學物質的使用,減少基地農業的汙染,並能促進基地養殖業、加工業的全麵發展,加速擴大和建立基地內的良性循環體係。因此,綠色食品生產對耕作製度的基本要求是:

1.通過合理的田間配置,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相關的自然資源,建立起全新的綠色食品種植製度。

2.采取相應的耕作措施,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有利於作物生長、有益生物繁衍的條件,抑製和消滅病蟲草害的發生,並不斷提高土地生產力,保證作物全麵持續地增產。

綠色食品生產怎樣進行施肥管理

在綠色食品生產中,要通過施肥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不能造成對作物和環境的汙染。其施肥的原則是:

1.創造一個農業生態係統的良性養分循環條件,充分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區域、本單位的有機肥源,合理循環使用有機物質。

2.經濟、合理地施肥。

3.以有機肥為主體,盡可能使有機物質和養分還田。

4.充分發揮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5.盡量控製和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

總之,綠色食品生產中所施用的肥料必須做到:①保護和促進作物的生長和品質的提高。②不會使作物產生和積累有害物質,影響人體健康。③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

綠色食品生產怎樣進行病蟲害防治

在綠色食品生產中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要創造和建立有利於作物生長、抑製病蟲害的良好生態環境。綠色食品種植業生產中,應考慮采用合理的種植製度和措施,促進農作物健壯生長,增強其自身抗病蟲的能力,惡化病蟲繁殖蔓延的生活條件,保護和提高天敵的棲息環境,增強和發揮生態係統的自然控製能力。

2.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綠色食品種植業生產中,必須貫徹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的預防方針。通過改善農田生產管理,改變農田生物群落來惡化病蟲發生、流行的環境條件。控製病蟲的來源及其種群數量,調節作物種類、品種及其生育期,保護和創造有益生物繁殖的條件。

3.綜合防治。就是要根據病蟲與作物、耕作製度、有益生物與環境等各項因素之間的辯證關係,充分發揮自然控製的作用。因地製宜,合理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將有害生物控製在經濟危害水平以下,經濟、安全、有效地消滅和控製病蟲害的危害,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4.優先使用生物防治技術和生物農藥。在必須使用藥劑防治時,也應優先使用生物農藥。雖然生物農藥作用緩慢,但它們的毒性一般較低,殺蟲治病譜較窄,不易傷害天敵,對作物不致產生藥害,有利於增強生態係統的自然控製能力,病蟲一般較少產生或不產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