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認識教育與教育學(1 / 3)

1.教育是什麼

“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引出”。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如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4個層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指以學生智商(IQ)的提高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指以學生情商(EQ)的提高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社會教育:指以學生德商(MQ)的提高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自我教育: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通俗地講,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一種以某些主觀意識形態去適當改變另外一些主觀意識形態的方法;是改變他人觀念與思想的一種科學的方法。

教育具有多方麵功能: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的發展。

2.教育的目的

所謂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和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受到教育在身心諸方麵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教育機構、學生的家長和親友、教師等,都對新一代寄予這樣那樣的希望,這些期望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指國家對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具體培養社會什麼領域和什麼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努力使所有學生都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教育目的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教育製度的製定、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無不受教育目的的製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教育目的強調培養軍人或武士,教育體係遂有強調基礎教育和注重培養民族情感的傾向;教育目的強調個性自由發展,教育體係遂有靈活多樣和自由活潑的傾向。教育的價值觀決定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學習”的教育目的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學會學習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國所認可,並被稱為學習的四大支柱。

3.教育發展的曆程

教育活動與人類的活動一樣古老,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裏它與人類的生產過程、社會生活過程是同一過程,教育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化的不斷積累、語言文字的不斷豐富,獨立的教育形式——學校教育逐漸孕育產生。

中國古代教育

①古代中國教育起源情況:《孟子》夏、商、周設庠、序、學、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②西周以後,學校教育製度較完備,具有政教合一的官學體係。有“國學”與“鄉學”之分。教學內容為六藝教育:禮、樂、射、禦、書、數。

③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的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了思想專製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

⑤隋唐的科舉製度使政治、思想、教育的聯係更加製度化。

⑥宋代,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四書》、《五經》作為基本教材和考試依據。

西方古代教育

①古代印度:教育控製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教育的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與鑽研經義。

②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埃及教育一大特征是“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

③古代希臘、羅馬: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有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內容豐富,方法靈活。斯巴達教育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內容單一,方法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