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教育學的基本知識點(1 / 3)

1.班級授課製

班級授課製的概念

班級授課製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製度。

2.教育方針

國家的教育方針,是國家在一定曆史時期內為實現該時期的基本路線和基本任務,對教育工作所提出的總的指導方針。

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一方針主要有以下幾點重要內容:

①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②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並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這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③在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準。“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麵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麵發展。

④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

黨的十七大關於教育方針的論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思考學校的發展和改革。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全麵係統的闡述,明確指出了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對於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師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播種者,是知識和文明的象征。在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中,教師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沒有教師,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便不能延續;沒有教師的辛勤勞動,便沒有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人才大軍。教師的概念與教育者和教師職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廣義看,教師與教育者是同一詞;從狹義看,教師指學校的專職工作人員,是一種專門職業。從這一意義上看,教師是受社會委托在教育機構中對學生身心施加特定影響的專門人員。

教師勞動的特點

教師所從事的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它既不同於物質生產勞動,也不同於一般的精神生產勞動。因為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學生,勞動的手段是自己的知識、才能、品德和智慧,並且是在教師和勞動對象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完成的。

①教師勞動的複雜性。為了塑造好人的心靈,使學生的德、智、體諸方麵都得到發展,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工作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科學知識,懂得教育規律,而且還要不斷地探求教育的藝術。

②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人們常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新一代的藝術家”等褒獎之詞,頌揚教師的工作,這正好說明教師工作的創造性。

③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說明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持久的、長期的工程。學生知識的積累、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質的培養、世界觀的確立,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④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教師勞動的示範性不僅表現在教師要把凝聚在教學內容中的智慧、情感乃至世界觀內化為自身的智慧、情感、世界觀,並通過自知的知識、才能,運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誌、世界觀等感染學生。

⑤教師勞動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集體性。教師的勞動力雖然是個體的,但勞動的結果卻是集體的,教師的勞動是通過個體勞動的形式體現集體創造的結果。

教師的本質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個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力量,無論什麼樣的教科書,無論什麼樣的思潮,無論什麼樣的獎懲製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①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②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要把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和各種能力的促進者,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

③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觀念,同時還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

④教師是教學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⑤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教師把學生當作朋友,能夠使學生更加親近教師,也能使教師更加全麵準確地了解學生。

4.學生

學生的年齡特征是指青少年學生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不同年齡階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青少年學生的年齡分期:

①嬰兒期(又稱先學前期,相當於托兒所階段)——出生至三歲;

②幼兒期(又稱學前期,相當於幼兒園階段)——三歲至五六歲;

③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相當於小學階段)——五六歲至十一二歲;

④少年期(又稱學齡中期,相當於初中階段)——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

⑤青年初期(又稱學齡晚期,相當於高中階段)——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

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展示

①認識發展的特點。初中生感知能力有很大發展,視、聽覺靈敏性甚至超過成人。注意穩定性增強。有意識記憶力提高,理解記憶比重增大。抽象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思維獨立性、批判性增強。

②情感和意誌發展的特點。初中生的情緒、情感更加豐富、複雜而又體驗強烈,但不夠穩定,人們稱為“疾風怒濤”時期。意誌行動的目的性增強,克服困難的毅力也不斷增加。

③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中學階段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初中生開始注重自己內心的體驗,分析自己個性特點,渴望成人尊重,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反對過多叮囑,喜歡經過獨立思考發表意見與施展才華。

現代學生發展的時代特點

①生理成熟期提前。首先是身高和體重有明顯的增加;其次是性發育成熟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現的提前。而高中生身高、體重都快接近成年人的標準,腦的機能也和成年人相當,性機能已發育成熟,性意識越來越強。

②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總的說來,具有較高的職業理想和務實的人生觀,但也表現出複雜性與多樣性。如社會責任感淡化,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缺少人生遠大理想。

③自我意識增強。自我意識不僅包括自我利益的意識,也包括自我地位、能力、情感、形象、行為等意識。現代學生表現出鮮明的自我利益意識、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強烈的個性表現欲望等。其優點是主體性增強,富於創造性,其不足之處是容易導致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狹窄。

④心理問題增多。由於時代的急劇變化、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心理教育等原因,學生的心理問題明顯增多。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①學習方麵的困擾。如學習方法煩惱、學習壓力大、考試焦慮、學習挫折、記憶力下降、神經衰弱等。

②青春生理、心理困擾。如性心理苦悶、早戀困惑、孤獨感強等。

③人際關係方麵的困擾。如同學關係不融洽,交友困難,師生關係煩惱,與家長的距離擴大等。

④人生發展中的困擾。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新生綜合征、人生困惑、自卑感、自殺傾向等。為此,必須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全麵關心學生的成長,及時化解心理矛盾,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調節。

對學生的本質認識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本質、特點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①學生是一個發展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包括指身體與心理兩方麵。包含以下幾個基本含義: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第二,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的;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學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長,是不是幸福快樂,都和他們所在的學校和所遇到的教師有極大關係。

②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生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有自己的選擇權利,不是教師和家長的附庸。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與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視學生為責權主體,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關係的基本前提。

③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包括智、行、意、情四個方麵。學生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就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麵發展個性力量的時間與空間。

④學生是一個獨特的人。每個人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曆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麵是各不相同的。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情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隻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5.師生關係

本質

①民主平等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建立的是一種“我”與“你”的對話關係,教師把那些已經消化了的學科知識與自己內在的經驗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並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師生之間有矛盾和問題時,要用民主平等的方法去解決,隻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親密無間。

②尊師愛生

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友愛,這是搞好教育最有利的條件。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師德規範,他們以“愛滿天下”的熱忱關懷每個學生的成長。這種師愛是嚴與愛的和諧統一,是教師職業責任感的反映。

③雙向反饋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互補互助的過程。如果教與學之間不平衡,隻有教師的諄諄教誨,沒有學生積極的反應,效果是不會理想的。這就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積極能動的自覺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生作用,學生的反饋是教師搞好教學的重要促進因素。

④教學相長

教師要一邊教,一邊學,學生要一邊向教師學習,獲得知識,一邊還要發揮主動性,自強不息,方能進步。在今天,教師要一邊教,一邊努力進修學習,包括向自己所教的對象學習,教與學相互促進。隻有這樣,才能發展社會主義的新型師生關係。

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是實施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有賴於教師、學生、學校的共同努力以及學生家庭乃至社會的配合。為建立這樣的關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理解學生

正確全麵地理解學生是建立和發展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教師要避免帶有虛見、偏見,或以“先入為主”、“第一印象”等錯誤的認知看待學生,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或學生的各種需求,教師要在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合理的解決和滿足,使師生各自的認知能彼此相容和認可。

②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以身作則

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少年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一個處處以身作則、一言一行都成為學生表率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和仿效的楷模,而且會引起學生內心由衷崇敬和向往心理。

③深入細致的工作,了解學生

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品德修養、知識能力、個性特點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法,促進學生的發展。

④加強溝通,做好家長及社會有關部門的工作

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麵合力的結晶,除學校教育外,還需家庭、社會的配合。教師應通過家訪、開家長會、通信等形式,與家長保持經常聯係,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社會有關部門是教育學生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全麵成長,而且對建立和發展師生關係也有促進作用。

6.教學

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曆來被人們視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這主要是因為教學的教育作用最係統、最全麵、最直接、最有效,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最多。因此,人們探尋提高教育質量的問題時,都會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教學係統的改革。

教學的概念。談起教學,誰都不陌生,教師天天在教,學生天天在學,但真的給教學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卻又不那麼容易。如有的將教學視為教師的教授活動。有的將教學視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加,有的將教學視為傳授知識的過程。

“教學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規範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互動互感的係統活動”。也就是說。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係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麵發展的個性。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數學的特征

①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教師與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兩個動態因素,其間的互動構成教學活動的統一體。作為教學過程的參與因素,教師與學生各有其獨立的角色與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授者主要是教師,但又不局限於教師;學習者主要是學生,但也不局限於學生(教師有時也可作為成員參與活動,並從中受益)。

②教學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從上麵的定義可以看出,教學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教學必須有目標,沒有目標的活動不能稱之為教學。在我國,教學作為全麵完成學校教育任務、實施全麵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它必須達成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多項目標。

③教學是一種情感活動。構成教學活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有四個,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主要指教學方法)。這四個基本因素又有動態與靜態之分。教師與學生這兩個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決定了教學必須是一種情感活動。

④教學是一種係統活動。說教學是一種係統活動,是因為科學意義上的教學具有嚴格的程序和周密的設計,不可以隨興所至、雜亂無序。這正是學校教學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多地給學生傳授知識、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較少地消耗學生的精力的原因所在。另外,從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趨勢來看,加強教學活動的係統化設計已成為現代化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

7.課程

不同學者對課程的內涵表述

課程即學科。把課程作為學科,這是對課程最普遍的理解。《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的課程就是這樣定義的: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

課程即目標或計劃。把課程視為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標、教學的預期結果或教學的預先計劃。

課程即學習者的經驗或體驗。把課程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以及學生自發獲得的經驗或體驗。

課程即文化再生產。任何社會文化中的課程,事實上都是該種社會文化的反映,學校教育的職責是要再生產對下一代有用的知識和價值。

課程即社會改造的過程。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或是從於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社會製度的束縛。

上麵對於課程的界定,各類學者雖然見仁見智,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具有共性的東西,以此來作為課程的一般理解或者定義。

①課程是教育內容或教育影響的形式。也就是說,課程是學校教育內容與經驗的組織形式。課程是教育內容的安排,但不等同於教育內容;雖然課程可以看做是教育影響的總和,但是這一影響是學校有意識安排的,或者是這一安排的非預期結果,所以我們可以將課程理解為教育內容和學習經驗的“組織”。

②課程內容大體上由三個方麵構成,分別是:教育目標和對教育目標的反映;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活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