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產生開始就同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聯係在一起,與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可分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與經濟生活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一方麵,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所提供的物質條件越來越雄厚,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麵,教育對經濟發展作用的強度也越來越大。教育作為影響人們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正日益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因而,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亦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1.教育與經濟的一般關係
經濟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引起一切人類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同樣也是影響教育發展變革的決定因素。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條件,也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觀要求。
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首先,經濟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辦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保證。一般而言,經濟的發展到什麼水平,教育才能發展到什麼水平,如果離開了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盲目發展教育,必然會陷入教育發展的誤區。
其次,經濟的發展也為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經濟水平的提高,經濟力量的增強,生活條件的富裕,不僅要求教育為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人力的保障,而且也激發了人們進一步接受教育的動機,人們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伴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會越來越高。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與經濟發展的水平有直接關係,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著教育培養的各種規格、類型的勞動力的數量,製約著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該國的文盲率、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有直接相關。從世界範圍教育變化的曆程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上,教育發展走過了掃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中等教育、最後實施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的道路。
經濟發展水平及結構製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經濟發展引起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大、中、小學的比例關係,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全日製學校與業餘學校的比例關係,高等學校中不同層次、不同科類之間的比例關係,都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經濟結構相適應,否則就會導致教育事業內部的各種比例失調。
經濟發展水平製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必須反映所處曆史階段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學校課程的門類要不斷增減,課程的結構要不斷調整,教學的內容要不斷更新。同樣,學校的物資設備、教學實驗儀器等都是一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它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水平。把新的科技成就引進教育領域,把教育手段建立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將大大提高教育手段現代化的水平。
經濟體製決定著教育體製
經濟體製是國家組織管理經濟的方式、方法和製度的總稱,教育體製則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製度的總稱。
教育基本的經濟功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和專門人才,這就需要根據經濟的要求製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改善管理方式。所以經濟體製決定著教育體製的基本模式,有什麼樣的經濟體製就有什麼樣的教育體製。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這種經濟體製下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培養,是通過高度集中統一的有計劃、按比例的培養渠道和方法實現的,由此也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統一的教育體製。目前,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期,要適應經濟體製的這種轉變,教育體製勢必也要實行轉變。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育新體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教學體製包括多元化的辦學體製、多渠道的投資體製、政校分離的管理體製、自主招生與擇業的招生和畢業就業體製等。
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教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教育發展狀況為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所製約,但教育反過來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