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教育與經濟(2 / 3)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擔當著再生產勞動力的重任。在現代生產過程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要靠科學技術人才把科技成果應用於生產過程來完成;豐富的自然資源、先進的生產工具要通過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勞動來發揮作用;高水平的生產、經濟效益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活動來實現。而勞動者基本勞動素質的優劣,技術人員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所受的教育的程度和質量。

教育對勞動力的作用——教育培養人的勞動能力,使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教育可以改變勞動力的形態,把一個簡單勞動力訓練成為一個複雜勞動力,把一個體力勞動者培養成一個腦力勞動者。

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精辟地說明了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教育則是第一生產力的母機,是再生產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教育通過傳遞和積累科學技術,從而發揮再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

科學技術具有繼承性的特點,任何科學技術都不僅是某一曆史時代的產物,而是人類社會整個曆史發展過程的結晶,是人類不斷積累、繼承和創造的結果。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的繼承和積累通過教育來實現。教育對已有的科學技術經過加工,成為簡約化的科學技術知識和科學方法手段,為新一代人所掌握和繼承,得以世代相傳,不斷豐富,並為新的科學發明和技術創造打下紮實的基礎。通過學校所進行的科學技術的再生產也是一種擴大的再生產和高效率的再生產,它通過使原來為少數人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為更多的人所掌握來擴大其傳播的範圍,通過有效的教育組織形式和方法來縮短再生產科學技術所必需的勞動時間。

2.教育與經濟的增長

經濟增長的含義

經濟增長是傳統經濟學的關鍵概念,是支撐傳統經濟學思想的三大基礎之一。它表現為國民生產總值(GNP)對高速增長目標的熱烈追求。

在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於就業人數的增加、資金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等原因,經濟規模單純在數量上的擴大,或者說,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出量的增加。

經濟增長包括了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物質財富的增加,二是勞務的增加。這樣經濟增長便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在衡量經濟增長時,一方麵考慮物價變動的影響應采用不變價格計算國民生產總值,以便把物價變動的影響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中消除;另一方麵,考慮到人口的增加的影響,應采用實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的標準來衡量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可以解釋為:在一定時期內按不變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值增長率。

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A.斯特魯米林的研究

蘇聯學者斯特魯米林根據馬克思關於複雜勞動等於多倍簡單勞動的論述,提出了勞動簡化率的概念。勞動簡化率是指一定時點上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折算比例,它可以用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差別、受教育年限的長短、受教育費用的多少來確定勞動簡化率。通過一定的勞動簡化率,可以計算出工人的文化程度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斯特魯米林運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長短來確定勞動簡化率的方法計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產生的價值占國民收入的比率為30%。

B.丹尼森的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運用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他把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要素投人量,包括就業人數及其性別、年齡構成,非全日工作工人在內的工時數,就業人員的教育程度和資本存量的大小;另一類是生產要素生產率,包括資源配置的改善,規模的節約和知識的進展。

在這方麵還有很多類似的研究,雖然他們各自研究的框架和分析的方法各不相同,關於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具體比率也不相同,但都證明了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最大的。

3.教育資源的利用

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

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係統是一個投入一產出係統,它接受外界多元因素(如人力、物力、財力、需求等)的輸入,經過內部的運作過程,輸出教育效益,從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長遠的影響。在這裏,外界向教育的輸入主要包括對教育的需求和為教育提供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