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反映了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數量的多寡、質量的高低、規格種類的匹配及文化的傳承、知識的演進、技術的更新等方麵的要求,以及個人職業、成就的需要對教育發展所提供的受教育機會的要求。
從一定意義上講,隨著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日益凸顯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各個人對教育的需求程度將越來越高,而教育需求的滿足程度又取決於社會及個人對於教育提供資源的多寡。
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指整個社會用於教育領域中培養不同熟練程度的後備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總和。以貨幣表現出來就是教育投資。
馬克思指出:“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
要進行教育活動,首先需要從社會總勞動中抽出一部分勞動力,這就是從事教育的勞動者和進人勞動年齡的受教育者,他們要消耗一定的生活資料,要進行教育活動,還必須有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如校舍、圖書、儀器設備等。社會投入教育的資源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教育投資。由於人類資源的有限性,社會所能用於教育的資源隻能是滿足人的再生產以及所需要的物質再生產以後,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因而是有限的,難以滿足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去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如何去有效地使用稀少的教育資源,就成為社會領域和教育領域的一個共同關心的問題。
教育投資的來源與分配
教育投資的來源
教育發展總要消耗一定的教育資源,表現為一定資金的投入。
教育投資來源於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是社會總產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所剩下的部分。教育可以增加國民收入,但不能直接創造國民收入,教育活動消耗的教育資源最終隻能來源於國民收入。
國民收入的分配由國家的財政收入、企業收入、勞動者個人收入三部分構成,同時它們也是教育的受益者,教育投資的來源主要也由這三方麵的投資構成。
國家
國家的教育投資是主要部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投資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由國家負擔,非義務教育階段國家也是教育投資的主要負擔者。國家教育投資的基本形式是財政支出中的無償撥款,在實行多級財政的國家中,國家教育投資由各級財政根據相應的比重分擔。
企業
企業的教育投資主要包括用於本企業職工的教育培訓的費用,通過教育附加稅負擔的普通教育的費用和有償使用、有償培養部分高級專門人才的費用。
個人
個人的教育投資是指勞動者個人為本人或子女接受教育所支付的教育費用,主要包括學費(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免除學費)和因上學而引起的交通費、文教用品費、書籍費等。還有個人投資辦學,個人為教育的捐款,如希望工程等。
教育投資的分配
當一個國家一定時期教育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確定以後,還必須確定教育投資在教育部門內部的合理分配。
教育投資按使用性質分配可以分為教育事業費投資和教育基本建設費投資兩部分。
教育事業費是教育投資中分配用於教育事業的經常性經費,主要由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部分組成。
教育基本建設費是為了擴大教育規模和提高教育設備水平的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的投入。
教育投資按教育結構進行分配是指教育投資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分配比重,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教育投資中所占的份額。教育投資按教育結構進行分配,最基本的依據是學生的數量和生均經費額。
一般來說,教育投資在不同層次教育之間的分配有一定的規律。
a.教育投資的分配結構隨教育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教育投資在各層次之間的分配比例與相應的學生比例基本上是相對應的;
b.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三級教育投資的分配結構呈“金字塔”形,即初等教育投資比例最高,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比例最低;
c.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三級教育投資比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
d.高等教育投資比例隨著人居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先升後降,最終穩定在一定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