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入開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1 / 3)

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概要一、鄧小平理論論述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個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因為:第一,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第二,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第三,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精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第四,總體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係。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係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製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需要從各方麵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係。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第三,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判斷改革和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第四,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主要內容,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隻能導致落後。

第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第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期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麵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係,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