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製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上述九條是一個完整的體係,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體係和內在邏輯。第一條是思想基礎,是這一理論的精髓,貫穿於全部。第二條是這一理論的前提和立論基點。第三、四、五、六、七條著重論述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這一理論在黨的路線上的集中表現。其中又突出講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還突出講了生產力標準,這是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第八條專門論述了運用這一理論,實現黨的路線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條講了“一國兩製”,用這種方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都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部分。
當然,鄧小平理論還有其他許多內容,還要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在實踐檢驗中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論述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實踐的產物,是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聯係黨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不斷深化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當同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結合起來,從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的內在聯係出發,加深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可以說,把握了這個精髓,把握了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這個根本要求,也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使全黨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牢固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必須永遠堅持、不能改變的。但是它可以而且應該根據不同的曆史條件和任務進行新的概括和闡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根據新的曆史條件和新的實踐要求,從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角度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概括和闡發,並賦予了新的涵義。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這一基本觀點、方法的運用和闡發;“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發展基礎與社會發展方向的辯證關係這一基本觀點、方法的運用和闡發;“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人民群眾是曆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立場、觀點的運用和闡發。這樣的闡發抓住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的本質,更為鮮明、集中地反映了這一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要求。它把黨的建設同當今世界生產力和當代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把生產力標準、社會全麵進步標準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標準統一起來,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之間內在的辯證關係,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當代中國和世界的一個新的認識角度、認識工具。
(1)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方式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其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使我們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我們黨成立以來的一切奮鬥,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