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為我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打開了廣闊的通途。從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看,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鄧小平說得好,“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體製的改革,積極調整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發展生產力,既要見物,又要見人,更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要堅持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特別要看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突出,越來越顯示出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就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係,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工業化路子,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
(2)必須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特別是先進文化,作為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從來就是團結人民共同奮鬥的精神紐帶。80多年來,我們黨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旗幟,努力建設和弘揚反映革命、建設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和國外滲透進來的腐朽文化,從思想上精神上極大地解放和激勵了廣大群眾,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統一意誌的正確指導思想和共同思想基礎。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更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利於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為了發展先進文化,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製腐朽文化。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不斷發揚光大,使崇尚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使全體人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製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不斷增強。
(3)必須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當年,有個美國記者問毛澤東:“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毛澤東回答:“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我們當了人民的代表,必須代表得好。”鄧小平則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製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江澤民同誌反複強調,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一再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謀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努力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