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新農村

和諧新農村,就是讓村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使村民利益有保障,從而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農村生活麵貌。在讓村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的同時,必須提高素質,樹立和諧理念。抓住“發展生產”不放鬆,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物質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解決農村和農業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新農村建設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要抓好新農村建設試點。建議各縣(區)成立一個專門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協調工作機構,從建設、規劃、國土、交通、環保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擔負新農村建設調研、引導、促進等工作。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水平。加大對農民的法製、科技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也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部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抓好試點示範,紮紮實實地加以推進,務求在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方麵取得實效。

實現和諧新農村的條件及要求

一﹑全麵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的目標要求,既源於實際,又指導實際,既來自群眾,又造福群眾,它同我黨在農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相一致。科學的理解,從社會文明建設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

根據一些專家、學者解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生產發展,主要是指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市場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擴大。

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上升,生活條件更好。生活寬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生活寬裕的農民必將享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成果。鄉風文明,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逐步適應農民的需求。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就能促進社會風氣不斷改善。村容整潔,主要是指髒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製,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真正讓農民當家做主,不斷推進農村民主法製建設。民主管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

二﹑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和諧社會的路徑和要求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來推進。

1.“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指物質文明建設的內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鄧小平說:“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