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問題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這就要求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隻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財富,才能逐步消除貧窮與落後,才有可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物質基礎。發展是硬道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隻能靠發展來解決,也隻有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進步的基礎,物質文明不僅決定著社會主義政治關係,而且也製約著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發展經濟我們不能光看GDP,把它作為唯一的指標,而要看人文的、綠色的GDP。我們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資源、環境、人口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必須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鄉風文明”是指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文化是凝聚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規範人們道德行為的價值導向,是促進社會勃發生機的動力來源,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基本資源,是豐富社會生活的有效機製。社會先進文化是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柱。先進文化是促進農民現代化的基點,中華民族一直重視文化的教化功能,強調發揮文化的社會功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高度重視文化科技教育。農村全麵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吸取新知識、新技能的主動性,積極改造農村的生產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引導農民富而思進,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從而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

3.“村容整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目前,在多數農村,房舍沒有規劃,建設無序、髒、亂、差、散的現象比較普遍。要形成農村人居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髒亂差的環境。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國家重農、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農民建新房,改善村容村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改善村容村貌,規劃必須先行。村莊規劃,不僅要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和協調城鄉建設的戰略高度,考慮到城鎮化的進程和村莊的空間布局,還要從農村自然環境和文化發展脈絡的角度,考慮和尊重農村的具體實際及特點。村莊建設要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從硬化、綠化、淨化、生態入手,改水、改路、改電、改廁、改圈、改灶,進行村容村貌的綜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農村的衛生整潔、舒適、便捷、美化。

4.“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內容。村民自治是中國特色的發展民主之路,形成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製度。實現科學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明確黨支部、村委會的定位和職能,建立“兩委”新關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堡壘作用。

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選舉製度,積極完善村務民主評議製度,完善村務公開,財務公開製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製度。這些製度要認真落實,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是僅僅流於形式。

如何構建和諧新農村

一﹑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規範和調整農村領導班子的組織和選舉辦法農村的經濟和各項事業要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和有覺悟的帶頭人,但由於在很多農村民主選舉的過程還不太規範,選舉出來的村幹部就不一定具備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群眾的能力和覺悟,這勢必阻礙和製約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提出以下建議:①基層農村的民主選舉最好在春節期間舉行,以確保選民的人數和選舉質量。②取消候選人提名方式,以投招標的方式鼓勵公平競選。但必須提交可行性計劃和報告,進行競選演講後才可以獲得候選人資格。③在選舉過程中加強民主監督,杜絕暗箱操作,確保選舉效果。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成立農村幹部學院等機構,使所有的農村幹部和相關人員都經過相應的崗位培訓,使之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思想覺悟。農村幹部在職期間應實行全職崗位聘用製,工資與業績掛鉤。執行國家法定的工時製度,享有法定的節假日和其他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