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卡爾·榮格著
“作者簡介”
榮格(1875~1961),瑞士著名思想家、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1907~1912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深得弗洛伊德的賞識,後由於觀點分歧致使兩人關係破裂。1916年發表《無意識心理學》,脫離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創立分析心理學派,後期開始夢和幻想的研究,提出“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等概念,1961年逝世。
“內容精要”
此書實則為一本由11篇文章組成的文集。各篇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篇“夢的分析之實際應用”,主要論述了夢與無意識的關係;第二篇“現代心理治療的問題”,文中把心理治療劃分為傾訴、解釋、教育、轉變四個階段;第三篇“心理治療的目標”,榮格認為其目標是誘使病人潛入無意識領域,把意識底層的人類原始心理表現出來;第四篇“心理學的類型理論”,榮格論述了自己獨特的心理類型劃分法;第五篇“人生諸階段”,文中把人生劃分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第六篇“弗洛伊德與榮格的對比”,闡述了他與弗洛伊德的分歧;第七篇“古代人”,論述了原始人的心理;第八篇“心理學與文學”,文中用分析心理學的觀點將文學藝術劃分為兩種類型;第九篇“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文中具體論述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第十篇“現代人的精神問題”,分析了現代人的處境及其有關問題;第十一篇“心理治療醫生與牧師”,文中建議心理治療醫生與牧師聯手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
雖然各篇之間是相對獨立的,但有一條主線將整該書貫穿起來,這條主線以批判弗洛伊德理論開始,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集體無意識”為重點,最後落腳於如何醫治現代人的精神問題,這正是書名《尋求靈魂的現代人》的題旨所在。下麵簡單介紹一下這條主線的思想脈絡: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概念是在批判地吸收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他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有兩大失誤:一是泛性論傾向,二是悲觀論調,為了避免這兩種失誤,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他把無意識區分為集體無意識和個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由一些被拒斥的過去的生活經曆、閾下知覺所組成,它從屬於個人,而集體無意識則處於更深的一個沉積層次上,它從人類往昔歲月的生活經曆以及在此之前的生物進化的漫長延亙的曆史過程中吸取能量,它是屬於整個人類的。榮格用詩意般和略帶神秘感的筆觸描繪了集體無意識:“他綜合了兩性的特征,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超越了出生和死亡,他掌握著人類一二百萬年的經驗,因而幾乎是永恒不朽的……他已活過了無數的時代,目睹了多少個人的、家庭的、部落的、民族的生活興衰,他對生長、開發、凋謝的生命節律擁有一種鮮活而生動的感受。”榮格還通過論述原始人的心理論證了集體無意識的存在,他認為原始人把本真的、自然的生活經曆積澱為各種原始體驗,當這種原始體驗在現實中逝去時,卻轉而在人類的大腦結構中沉積為各種活生生的無意識“原型”——集體無意識。榮格還認為人在常態下是無法體驗到這種貫穿曆史的集體無意識的,隻有在夢境和藝術創作、欣賞的過程中,當人沉醉於“幻覺”與“迷狂”後,這種無意識才會降臨。榮格論述集體無意識和藝術的目的,是試圖以此來拯救日益孤獨的“現代人”。在榮格看來,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恰恰是對人類本身的威脅。現代人日益感到孤獨、恐怖、軟弱,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這都是由於現代人失去了賴以安身立命的本體和靈魂——集體無意識,隻有擺脫自身設置的束縛,複歸於生命的原始靈境,才能拯救麵臨危險的現代人。
“學術評價”
該書雖然出版於上世紀30年代,針對的是當時的“現代人”,可時至今日,處於技術的巨大陰影下的當代人依舊在為尋求靈魂而奔波,由此可見,榮格對於“現代人”本性的深刻洞察力,也使得該書對於今天仍舊有重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