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保爾·薩特著
“作者簡介”
薩特(1905~1980),是法國哲學家、作家,存在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出身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曾在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研究了胡塞爾、海德格爾等人的著作,逐漸形成自己的哲學體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薩特從軍作戰,1940年被俘,恢複自由後積極參加抵抗運動,成為巴黎左翼知識分子的領導人。20世紀50年代,因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70年代以後,他仍然堅持參加各種社會政治活動,並保持其激進的政治立場。
薩特的哲學思想大體經曆了現象學的存在主義、人學的存在主義和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三個階段。主要哲學著作有《想象力》、《自我的超越》、《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同時,他還有許多存在主義的文學作品,對存在主義在西方社會的普遍流行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內容精要”
薩特對哲學發生興趣,是在1923年讀柏格森的《給意識的直接材料》之後,他認為“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雖然薩特的思想一生都在變化,但他始終以“人”作為他的思考焦點。因此薩特把他的存在主義稱作“人學”。
在薩特看來,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礎,人之所以比物高貴,正是因為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本質。因此薩特提出來:存在先於本質。弄清楚“存在”、“虛無”、“自由”和“他人”的關係,就基本理出了《存在與虛無》的精神脈絡。
《存在與虛無》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有、做和存在。
薩特將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一塊石頭是一塊石頭,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就石頭來說,它是其所是,這件事物的存在總與它本身相合,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實際是指人的存在。
在薩特看來,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來的我不一樣,我的意識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正因為有意識,所以人的本質就不固定。人一生下來,他沒有本質,而隻好做為存在體存在世界上,本質是後天的,是通過人的意識自由選擇的,意識選擇是純粹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質也不相同。“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就是這個。
但是人總不能忍受人的體質的不固定性,這種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尋找使自己由“自為的存在”變為“自在的存在”,變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動搖的堅實性。然而這可能嗎?薩特沮喪地看到,由於人有意識,這可惡的意識,使人總處於搖擺之境。隻要人活著,他就找不到他的堅實性。人的存在的極端不穩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悖論。
於是,人麵對著虛無。沒有他自己時,世界對他是一片虛無。有了他自己,這個自己卻是本質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麵對的仍然是虛無的感覺。不過人類特有的尊嚴在這裏誕生了。薩特自豪地說:正是這種虛無才是行動意誌的基礎。於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