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這可真是有些遺憾呢。”王貞白難免有些失望,李洞主也搖了搖頭。
“沒什麼,晚輩認為,隻是會做幾首詩其實算不得什麼,能夠對於國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有所貢獻才是真正的人才,尤其是在這樣的亂世裏……”李盛裝模作樣地自謙道。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洞主捋了捋白胡子,一本正經地問道:“那麼,請問李公子,你認為現在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李盛知道,科舉製度從隋朝就已經有了,但科舉製度的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既然他是鍾匡範的屬下,他就不能公然對於科舉製度提出否定的看法,那會給他招來麻煩的。在這個時代,數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物理和化學方麵則是幾乎很少有建樹。
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這裏的明算就是指數學。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曾經要求很高,後來卻漸漸地廢掉了。
後來,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了唐代科舉的主要科目。明經科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記憶,比較容易;進士科則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而且,進士科又是做官的主要途徑,因此,最受天下讀書人的重視。
沉吟片刻,李盛答道:“請恕晚輩直言,詩賦和文章固然也很重要,但是,算學也是很有用途的,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應該值得我們讀書人多多學習。”
“李公子,既然你這麼說,那麼,對於算學,你有何高見呢?”王貞白雖然不太認同李盛的話,但卻還是有些好奇,這個李公子給他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晚輩有個簡易實用的辦法,可以用來計算圓弧的長度,這是晚輩近期才研究出來的成果。”李盛淡淡地笑了笑,其實,這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上記載的“會圓術”,在大唐,肯定是無人知曉的。
“真的嗎?那可是一個好辦法,可是,你是怎麼來實現的呢?願聞其詳……”王貞白不由得眼睛一亮,他有些半信半疑,雖然他對算學沒什麼研究,但他也知道計算圓弧的長度是個至今仍然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眼前這個年輕人可以解決這個難題,那麼,他一定是個天才!
“這個辦法不難,隻要知道圓弧的半徑,圓弓形的高和弦長就能算出來。這樣吧,找一根繩子,晚輩演示一下,你們就明白了。”李盛故意裝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要想在人前炫耀,就得臉皮厚。
“去拿一根繩子來,快去……”李洞主連忙吩咐侍立在不遠處的一個書童。
那個書童是個機靈人,一溜煙就走了,很快就拿來了一根繩子,遞給了李盛。
李盛立即用這根繩子演示講解了一番,李洞主和王貞白親自耳聞目睹這一切,頓時有了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們倆都禁不住瞠目結舌,在他們倆看來,眼前這個年輕人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倆看李盛的眼神都充滿了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