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七章 沽名釣譽(1 / 2)

聽李盛這麼說,劉慶才不由得有些失望,輕歎一聲,道:“哎呀,原來如此,倒是在下方才在言語間顯得有些冒失了,還請李公子體諒愚兄多年來始終不能出人頭地的苦衷,適才說的那些話難免讓你見笑了。”

“沒關係,兄台言重了……”李盛微笑著擺了擺手,心裏卻有些不耐煩了。

李盛不打算在這裏耽擱時間,這個劉慶才看樣子似乎是個沽名釣譽之徒,他遇到什麼人都想求對方為他做些事情,可是,這個世界上哪裏有免費的午餐?這樣的人,心態多少有些浮躁,還是不要與他打交道為好。

劉慶才清了清嗓子,換成一副嚴肅的嘴臉,道:“李公子,本官奉盧大人之命告知你關於虔州城裏商人賦稅收取的規定,既然你們的商隊來我們虔州做生意,將來自然會獲利頗非,我們也一定會全力支持你們,因此,按規定納稅便是你們商隊應盡的義務,這就是我們虔州的文書,還請李公子知悉!”

總算是言歸正傳了,李盛點了點頭,仔細瀏覽了那些文書,看了一遍之後就放下那些文書,皺了皺眉,道:“這些文書上麵寫的很是清楚,隻是納稅的數額未免過高了,其實,我們商隊做生意的法子比較靈活,例如,我們在赤石洞不用銅錢交易,而是以物易物,目的是為了方便那些佘族人,價格也算是優惠很多,到了虔州,我們也可能采取這種方式,可是,以物易物如何納稅,還望兄台指教!”

劉慶才捋了捋胡須,對李盛說:“你們這個商隊做生意的方法倒是與眾不同,本官也聽說那些佘族人對你們很歡迎,你們可謂是名利雙收啊。但是俗話說得好,商賈本就是無利不起早,你們卻願意讓利於民,這一點,著實很難得,怪不得那些佘族人對你們感恩戴德。隻是,關於這以物易物之事,本官不敢擅專,本官還是要稟報盧大人,最終由他來決斷此事。”

對於劉慶才的話,李盛早就有思想準備,道:“我們商隊並不打算牟取暴利,隻是打算立足長久,我們商隊裏的人員比較多,隻要有微薄的利潤,弟兄們都能不虛此行,我就滿足了……在下以為,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互惠互利,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意才能做得長久,如今我們來到虔州,本來也是要求不高,隻要能把生意長久的做下去,得到虔州人的認可,少賺取一些利潤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劉慶才嘿嘿笑道:“李公子果真是難得一見的少年英才,宅心仁厚高風亮節。”

見劉慶才這家夥笑嘻嘻的樣子,似乎骨子裏就帶有一種狡詐,李盛忽然起了一種試探他一番的心思。他覺得應該把開元通寶這種銅錢作為交易之中采用的官方貨幣,畢竟自己將來回到淮南之後還是要經常使用開元通寶,況且,開元通寶在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甚至一直影響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