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田中內閣與中日關係正常化(3)(1 / 3)

二複交談判的準備

田中角榮以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為競選口號之一,於1972年7月7日成立了田中內閣。田中角榮和福田糾夫都是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的主要競爭者。田中與福田二人在對華認識上有所不同。田中主張應與中國迅速恢複邦交,並認為“中國方麵提出的原則是合理的,而且可以大部分承認,不要過於在意細節。”在迅速實現對華複交的目標上,福田的見解與田中基本一致,但在原則上有所區別。福田主張,中日兩國政府間需迅速推進兩國關係正常化,必要時親自訪問中國,但是談判要慎重,應基於以下五個原則:尊重主權、平等互惠、不幹涉內政、不使用武力、為和平進步與繁榮互助努力。曾哲男:《日本田中內閣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研究》,(台)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第42—43頁。福田提出的這五個原則比較含蓄,顯然沒有田中那樣積極、觀點明確。

田川誠一:《日中交涉秘錄》,[日]每日新聞社,1973年版,第337—338頁。

在自民黨總裁選舉前(1972年7月2日),另外兩位候選人三木武夫、大平正芳與田中達成了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策協定,表示“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正統政府的認識,一致決定應通過政府與北京簽訂和約。”此外,中曾根康弘在田中與福田的競爭中,決定以主張中日複交為由支持田中。因此,田中角榮以大平、三木、中曾根等政治家為核心組成田中內閣之時,實現中日複交就已成為日本政府的首要課題。

[日]《讀賣新聞》,1972年7月3日。

中曾根康弘:《天地有情》,[日]文藝春秋社,1996年版,第266頁。

1.中日複交的目的

通常,人們認為田中角榮不善於外交,但未必就說明他缺乏對國際關係的敏感性和深刻認識。1969年4月,任自民黨幹事長時,田中就中日關係指出了具有實質性的認識。他說:“中國問題,是神對戰敗後日本的考驗。戰後,日本取得了未曾料想的發展,但是神並沒有給予所有的好處。(日本)和中國有很深的曆史淵源,是一衣帶水的鄰國,然而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個政權的存在,對於日本也是個困難的問題。”可見,田中將中日關係視為日本的重要課題,其中台灣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關鍵,並認同“一中一台”“兩個政權”。

[日]《朝日新聞》,1969年4月13日。

1972年7月7日,田中組閣,表示以實現中日複交為首要目標。同日,擔任外相的大平正芳對媒體說,中日談判結束之際“日台條約”將不複存在,田中首相或外相會訪華,日台經濟和文化關係將會平穩地繼續下去。9日,周恩來總理作出回應,對田中內閣的對華姿態表示“值得歡迎”。此後,中日兩國事實上的政府間接觸開始了。

若月秀和:《“全方位外交”的時代——冷戰變容期的日本與亞洲1971—1980年》,日本經濟新聞社,2006年版,第40頁。

田中首相致力於實現中日複交,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田中認為如何處理中日關係問題對日本而言一向是個難以解決的國內問題,如果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國內三分之二的混亂局麵就會平息。第二,中日兩國的人口數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如果不解決中日關係問題,就沒有日本的穩定。第三,朝鮮地區發生衝突,就不會有遠東地區的和平,也沒有日本的和平。因此日本不僅需要日美安保條約,還需要和中國締結友好關係,如此日美中三國所構成的等腰三角形格局才能維護遠東的和平。也就是說,兩國複交比在亞洲建構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更為有效。

柳田邦男:《日本是否在燃燒》,[日]講談社,1983年版,第266頁。

早阪茂三:《早阪茂三的〈田中內閣角榮〉回憶錄》,[日]小學館,1987年版,第220—224頁。

轉引自田中明彥《日中關係1945—1990》,[日]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版,第75—76頁。

根據田中首相以上觀點的闡述,可見其實現中日複交主要是從國家安全利益的角度考慮的,一是將中日複交問題視為影響日本國內安定局麵和國外特別是亞洲的重大問題,二是將中日複交問題視為影響日本的東亞戰略格局的安全因素。這種安全觀在《中日聯合聲明》及後來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都得到了完整體現。

當然,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田中本人為競選自民黨總裁和日本首相而提出的選舉公約之一,成為影響其政治生涯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