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田中內閣與中日關係正常化(4)(2 / 3)

(2)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複交三原則”的基本認識是,日本政府可以充分理解。具體問題願意通過日中間的共同談判找到共同點。

(3) 如果日中建立外交關係,很自然就不能維持台灣當局與我國的外交關係。這種情況下,台灣當局同我國的貿易、經濟關係等各種業務往來將予以現實地解決。

實際上,外務省的政務次官係支持田中內閣政策主張的自民黨國會議員,而非持消極態度的外務省官僚(國家公務員)。也就是說,上述由外務省政務次官召開會議所提出的“基本見解”,實為支持田中內閣的自民黨議員的主張,而非外務省大部分官僚的見解。大平外相作為外務省的最高長官,促使外務省不得不轉變姿態,為田中首相作出中日複交的政策決斷,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另外,在中日複交的決策過程中盡管外務省官僚並沒有擔任主角,但從法律的視角出發,為分析中方關於聯合聲明的草案,以及中日談判中提出日方所堅持的法律依據等方麵,依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複交談判的過程

1.在野黨“補充外交”與中方草案的形成

由於中日政府間缺乏直接交換意見的渠道,在野黨及其領導人為兩國政府間的相互溝通發揮了橋梁作用。社會黨的佐佐木更三、公明黨的竹入義勝等“非正式接觸者”,為實現中日建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與田中私人關係非常密切的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被譽為“和式基辛格”。因此,在野黨的“補充外交”在野黨的“補充外交”是指,在野黨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外交權,但是其外交活動能夠發揮“支援政府外交”和“補充外交”的作用。具體而言,一是在野黨的外交活動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和援助政府外交;二是在野黨的外交活動能夠補充政府外交的不足;三是在本應由政府進行的外交活動而政府不進行的情況下,在野黨代替政府從事國民外交。或“超黨派外交”活動的過程,不僅是田中內閣堅定實現中日複交信念的過程,明確對華基本認識與行動的過程,而且是中日兩國正式談判的第一個階段。

黃大慧:《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複交政治過程分析》,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頁。

首先,通過在野黨的“補充外交”,田中內閣向中國政府明確了實現中日複交的目標,表示接受中日“複交三原則”,並反複確認中方的態度。

1972年5月15日,佐藤內閣末期,公明黨經過與田中角榮的交流,第二次訪華。竹入義勝托副委員長二宮文造向周總理轉告三點看法:一是田中可能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獲勝;二是田中就任首相,一定會致力於中日複交;三是屆時公明黨將給予全麵協助。公明黨訪華團回國後向田中轉達了周總理期待田中組閣來華,實現邦交正常化的秘密口信。這個信息,對田中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促使他決心致力於恢複中日邦交事業。

《竹入(義勝)·周(恩來)會談》,日本外務省解密檔案01298,第4頁。

轉引自黃大慧《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複交正常過程分析》,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201頁。

7月12日,社會黨前委員長佐佐木更三訪華。訪華前夕,佐佐木會見田中首相,田中明確表示,“接受中方提出的這些原則(指“複交三原則”)是理所當然的。對於處理台灣問題,有絕對的把握。我承認複交三原則。”經過佐佐木的轉達,周恩來立即回應,歡迎田中首相訪華,商談複交問題。得到佐佐木帶來的口信後,田中首相的態度積極,對外國記者說實現中日複交的“時機成熟了”。

李德安校譯:《周恩來與日本朋友們》,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頁。

孫平化:《中日友好隨想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頁。

吳學文等:《當代中日關係(1945—1994)》,時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頁。

其次,通過在野黨的“補充外交”,商討田中訪華事宜和中日談判的具體內容,並誕生了中方關於中日複交聯合聲明的草案,即“竹入筆記”。

7月25日,繼佐佐木更三訪華歸來後,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訪華。此前,竹入曾會見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就結束戰爭狀態問題、日本對複交三原則的態度、台灣問題等涉及中日談判的重大事項,聽取意見,成為訪華的“特使”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際,竹入義勝向媒體公布,否認自己當時是受田中首相的委托訪問中國的。他訪華時帶去的方案也不是田中內閣的方案,而是他個人的方案,與周恩來總理會談時所談的意見也完全是他個人的見解,而非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即日本政府的意見。也就是說,竹入義勝否認自己是“田中的密使”,應邀訪華前,雖然會晤了田中和大平,希望得到田中內閣的委托,以便與中方討論,但是大平態度曖昧,稱“已通過各種渠道在與中國接觸,收集信息”,田中則拒絕為竹入寫一字憑據。考慮到沒有官方意見赴北京無言以對,竹入遂與公明黨政治審議會長正木良明一起“私撰”了“政府主張”。(《竹入義勝前公明黨委員長說》,[日]《朝日新聞》1997年8月27日。黃大慧:《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複交政治過程分析》,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頁。劉建平:《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曆史的過程與結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頁。)。田中首相托竹入向周總理轉告了他希望訪華的四點內容:第一,雙方同為東方人,在遵守信義這一點上絕對沒有問題。所謂信義是指田中一定要兌現“加緊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發言。第二,關於訪華日期,視情況而定。如果竹入義勝此行能使田中心中有底,他就下決心在10月以前訪華。第三,田中希望中國方麵派廖承誌率中日友協代表團訪日。第四,田中希望其訪華時能夠直飛北京。這顯示出田中首相向中國政府表明了訪華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