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大部分人較早地確認了中日複交的時機已經成熟。接著,竹入義勝訪華歸來後,日中邦交正常化協議會總會(8月10日)通過了支持田中首相訪華的決定,8月22日自民黨總務會決定將這一決定作為自民黨的決議發表。
繼而,8月24日開始,以日中邦交正常化協議會為中心,圍繞著協議會會長小阪善太郎起草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基本方針》展開討論。9月初,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自夏威夷日美首腦會談結束後,加緊了對黨內和外務省統一見解的調整步伐。9月8日,日中邦交正常化協議會召開全體大會,決定了以小阪會長的方案作為日本政府進行中日複交談判時的基本方針。
《日中邦交正常化基本方針》[日]促進恢複日中邦交議員聯盟編:《資料月報》,1972年9月號。
首先指出,鑒於日本同“中華民國”的深厚關係,政府應十分注意使以前的關係得以維持下去。該基本方針就中日複交提出了五項原則:
① 日中關係正常化應在聯合國憲章和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② 相互尊重各自不同的社會體製,互不幹涉內政,尊重各自同友好國家的關係。
③ 互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
④ 相互增進平等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不采取歧視性措施。
⑤ 為亞洲的和平與繁榮而相互合作。
《日中邦交正常化基本方針》,是自民黨內兩派意見相互妥協的結果,但並未觸及日台關係等實質性問題,作為自民黨和政府的一致見解,對說服外務省的工作,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調整黨內意見的過程中,田中內閣還派遣自民黨議員訪華,交流中日談判事宜,將重點放在台灣問題上。一方麵做“日台派”議員的工作,另一方麵向中方說明自民黨在處理台灣問題上麵臨的困難。如,8月17日,自民黨眾議員、日中邦交正常化協議會副會長川崎秀二受大平外相之托訪華,向中方傳達了自民黨為實現中日複交,統一黨內意見所做的努力及麵臨的問題,強調了目前正苦於考慮對台灣采取何種措施。9月14日,小阪善太郎率領自民黨國會議員、黨內各派係的代表人物訪華,這是戰後自民黨首次單獨派遣的訪華團。通過這次訪華,一些反對派轉而支持田中實現中日複交,為田中首相訪華鋪平了道路。
(2)外務省基本見解的出台
田中內閣成立後,以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為首的自民黨國會議員成為對華外交決策的主角,而外務省內隻有少數人支持田中和大平,外務省擔憂脫離外務省進行的中日複交談判將趨向於中國的步調黃大慧:《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複交政治過程分析》,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頁。,因此極力強調並探索既可維持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又能實現中日複交的措施。田中內閣為實現中日複交,加強了對外務省的調整。
首先,大平外相非常清楚堅持“兩個中國”的外務省上層在邦交正常化談判上不可能采取主動,於是采用“沒有前例的方式”,以中國課長橋本恕為中心,由“外務省中堅力量構成小集團”進行複交準備。也就是,吸納外務省的年輕課長級官僚橋本恕和栗山尚一參與中日複交的決策。大平外相召見熱衷於中日複交的亞洲局中國課課長橋本恕,將中國問題作為“特命事項”,命令其迅速且秘密地開始準備複交事宜。橋本恕與中國方麵的肖向前、孫平化秘密接觸,為大平外相正式會見他們做了準備工作。橋本還與條約局條約課課長栗山尚一共同起草了日方關於中日複交的聯合聲明草案。
緒方貞子:《戰後日中·日美關係》,添穀芳秀譯,[日]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版,第181—184頁。
大平正芳紀念財團編著:《大平正芳》,中日友好協會編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頁。
其次,在大平外相的命令下,設置“中國問題對策協議會”,以外務事務次官法眼晉作為委員長,由相關局長和課長15人組成,研究日本在中日談判時的基本姿態。8月3日,在大平外相的催促下,外務省召開政務次官會議,闡明了日本政府在談判時的基本見解,主要內容是:
(1) 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第一目的在於,消除日中間的不正常關係和進一步促進推行我國的和平外交。第二個目的是,通過正常化促進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日中邦交正常化不針對第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