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奴隸製王朝
禹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相傳禹曾帶著生產工具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當時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伯蓋發明了鑿井技術,奚仲發明了車,儀狄首創用糧食釀酒。這些發明創造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禹統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人們學會了釀酒和冶銅,也開始了商品交換,漸漸地產生了貧富分化,同時也出現了犯罪。這令大禹感到很痛心,他認為這是自己治理不善所致,於是指示地方官吏對百姓加強教化,避免犯罪的發生。可是伴隨私有製的出現,人們的觀念有了質的變化,常常在你搶我奪中發生衝突。大禹萬般無奈,隻好製定禹刑,設置監獄以懲治犯罪。監獄這種機構的產生,需要一部分人從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看管監獄的工作,而他們的生活又要依靠從事生產的人,於是又出現了征稅。為掠奪財富和奴隸,禹即位後不久,不與任何首領商議,便發號施令,調動人馬對南方三苗人民發動戰爭。社會的進步使大禹的地位越來越高,他的權力也顯得至高無上。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塗山大會,其間用各部落獻出的銅鑄成象征九州的九個大鼎,並運回宮中,稱之為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在進貢時還要對九鼎膜拜。九鼎顯然成了權力的象征。塗山大會之後,大禹又召集各部落首領舉行茅山大會。大會開始後,防風氏的首領才慢騰騰地步入會場。
大禹十分惱火,當即派人將防風氏首領斬首。其他部落首領均嚇出一身冷汗,從此對大禹俯首帖耳、唯命是聽。此時的大禹已不僅僅是部落首領,實際上已是擁有生殺大權的國王了。大禹越來越老,按慣例該選繼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薦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舉當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間吃苦耐勞、獻計獻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時的大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啟做繼承人。可祖上傳下的規矩不好破壞,怎麼辦呢?想來想去,他決定給伯益一個虛名,真正的實權交給兒子。久而久之,啟在百姓心中漸漸有了威望。大禹死了,伯益為他舉行了葬禮。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後,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但沒被接受。這次,伯益效仿大禹的樣子,避居起來,假意將王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誰知啟並沒客氣,竟堂而皇之地接受,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前來朝賀。伯益正在等啟來請他繼位,未料美夢化成泡影,不禁惱羞成怒,率部攻打啟。啟早有防備,從容應戰,將伯益殺死。啟這種有違祖規的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滿,他聯合其他部落組成六軍攻打啟,同樣慘遭失敗。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各部落首領都變得馴服了,不敢再有反叛的念頭。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帝王,將禪讓製徹底改變為世襲製。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建立了。中國曆史自此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故史稱“夏禹傳子”。當了帝王的啟(又稱為“夏啟”)將權力使用得淋漓盡致。他大興土木修建了王宮和鈞台。在王宮中他聽音樂、賞歌舞,過著令人羨慕的、神仙般的生活。他在享受的同時,沒有忘記學父親大禹的樣子召開首領大會。他把地點定在鈞台,讓眾首領聚集在他的腳下,其威風之顯赫是以往曆代首領無法比擬的。在宮中呆膩了,夏啟帶著王公大臣,駕著車,浩浩蕩蕩去各地巡遊。當年堯、舜、禹巡遊四方是為了了解民間疾苦,真正為百姓做事。而夏啟的巡遊卻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他所到之處恣意玩樂,盡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啟常年不理朝政,漸漸引起眾人不滿,時有叛亂發生。於是,在夏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夏啟五子爭奪王位的鬥爭,其中尤以小兒子武觀的行為最為激烈。夏啟派大將彭伯壽統兵平叛。叛亂雖被鎮壓下去,夏王朝卻因此而元氣大傷,其統治已遭到嚴重削弱。九年後,夏啟死於重病,將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交給了長子太康。太康的劣性較其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全然不把國事放在心上,整日領著幾個大臣到森林中打獵。一天太康又去打獵,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獵興也越來越濃。他在外麵呆了很久才想起回宮,但為時已晚,都城早已被有窮國的國君後羿占領了。後羿是個神箭手。相傳堯帝時,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河流幹涸,大地裂開,草木幹枯,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後來有位叫羿的神箭手射落九日,拯救了百姓與萬物。由於有窮國國君箭法高超,人們認為是神羿再世,便稱他為後羿。太康見大權被奪,才想起是自己多年荒廢國事所致,但後悔已晚。想與後羿抗衡又有心乏力,隻好差人求後羿給他一個容身之處,遭到後羿拒絕。太康無奈隻得返回昔日打獵的森林之中。此時的他已毫無打獵的興趣,在懊悔與沮喪中過起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流亡生活,最後死在了荒郊野嶺。太康在位19年,史稱“太康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