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房奴隸到宰相
伊尹名摯,原是商湯家裏的奴隸,在廚房裏幹活。為了讓商湯知道自己是個有本領的人,伊尹經常找機會接近商湯。有時候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候卻故意做得過鹹或過淡,招惹商湯找他問話,並利用這機會,用做菜打比方。他對商湯說:“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隻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菜吃起來才有味道。治理國家也是如此,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一番話果然說動了商湯的心,商湯發現自己廚房裏的這個奴隸是個人才,進而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任其為右相。自此,伊尹幫助商湯籌劃進攻夏朝的大計,並一舉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可謂功勞顯赫。商朝建立初期,伊尹幫助商湯製定各種典章,規定官吏一定要勤勤懇懇地工作,要做出顯著的成績,否則要受到嚴厲的責罰,甚至要罰做奴隸。因此,商朝初期,官吏均不敢胡作非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商湯死後,伊尹繼續輔佐商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管理好國家。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時,伊尹一連寫了三篇文章,教他學習怎樣做一個好的君主。然而太甲在位的第三年就已忘乎所以了,他認為自己身為一國之君,一切應服從於他。他任性、跋扈,以暴虐的手段壓迫百姓。伊尹見此情形,先是一再規勸,提醒太甲應對自己的行為多加檢點,後見太甲毫無收斂之意,遂將他放逐到商湯墳墓所在地桐宮,要他早晚麵對祖父商湯的墳墓,聆聽守墓老人講述商湯如何創業的曆史以及商湯訂下的法律製度,教育太甲應以自己的祖父為榜樣,勤儉為本,不要敗了家業、國業。太甲漸漸地意識到了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錯了。於是,他首先在桐宮的範圍內關心老弱孤寡,盡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們。應當做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應當做的事情,不僅自己不做,看到別人在做也立刻加以製止。三年過去了,伊尹的決定終於使這個年輕的君主悔過自新了,於是,伊尹親自帶領文武大臣將太甲接回首都亳城,並鄭重地將政權交付給他。從此,太甲接受教訓,終於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商朝這個奴隸製國家日益繁榮起來。
盤庚遷殷
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後來,商朝的王位傳到盤庚手裏。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他經過多方籌劃,感到隻有遷都才是解決各種矛盾的最佳途徑。於是他決定將國都從奄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盤庚認為將國都遷往荒涼的殷有許多好處:首先,可以避開奄地區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有利於農牧業生產;其次,殷地區尚未開發,在那裏建都,一切須從頭做起,奴隸主們無法過分享受,有利於去除反叛勢力,有利於都城的安全和政治的穩定。遷都的決定公布之後,人們一片嘩然,反對者主要是奴隸主貴族,他們留戀在奄的奢侈生活,紛紛反對遷都的決定。有的貴族甚至威脅盤庚說:“你是我們擁立的,我們也可以罷黜你。”盤庚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決不因有人反對而改變自己的決定。他撰寫了《盤庚》兩篇,告誡奴隸主們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時,盤庚也以強硬的口氣警告那些煽動鬧事的奴隸主,要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否則將予以嚴懲。在盤庚的脅迫下,奴隸主貴族被迫服從盤庚的命令,隨同盤庚遷都到了殷。初到殷時,地方荒涼,雜草叢生,生活艱難,大家都不習慣。於是,一些奴隸主貴族便趁機發難,鼓動大家遷回老家去。盤庚又召集奴隸主會議,宣讀了《盤庚》第三篇告誡,以更加強硬的語氣再次警告那些奴隸主,又一次將奴隸主們的反對壓製了下去。經過數年的反複鬥爭,隨著新國都的逐漸興建,局麵才最終穩定下來。盤庚遷殷之後,強行推行商湯時確立的德政,加強統治,政治上出現了較為穩定的局麵,社會經濟和文化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