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西周(1 / 2)

牧野之戰

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即位,也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薑太公為師,做自己的助手,繼續整頓內政,擴充兵力,準備討伐商紂。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1月,武王聽了探子的報告,知道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認為時機已成熟,就發兵五萬,請精通兵法的薑太公做元帥,渡過黃河向東進發。到了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縣),又召集各諸侯會師。周武王在盟津舉行誓師大會,宣布了紂殘害人民的罪狀,鼓勵大家同心伐紂。周武王的討紂大軍士氣旺盛,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離朝歌(今河南淇縣)僅僅70裏的牧野(今河南新鄉市北)。紂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拚湊了70萬人馬,由他親自率領,到牧野迎戰。那70萬商軍有一大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俘虜,他們平時受盡紂的壓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他,誰也不想為紂賣命。在牧野戰場上,當周軍勇猛進攻的時候,他們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大批奴隸配合周軍一起攻打商紂,70萬商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薑太公指揮周軍,趁勢追擊,一直追到商都朝歌。商紂逃回朝歌,眼看大勢已去,當夜,就躲進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裏自殺了。周武王滅了商朝,把國都從豐搬到鎬京,建立了周王朝,史稱西周。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朝末年,河北盧龍的南邊一帶為孤竹國。孤竹國君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三兒子叫叔齊。當孤竹國君年老病重的時候,大兒子伯夷不願兄弟之間爭奪王位,便借口為父親上山挖草藥,離開了王宮,再也沒回來。孤竹國君死了,伯夷也沒回來,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將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裏非常不安,趁王宮裏的人都沒注意時,他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隻好由老二來繼承了。叔齊逃出了王宮,他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叔齊無奈,隻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一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於是,兄弟二人一商量,決定投奔周國的姬昌(周文王)。

伯夷、叔齊拜見了周文王,周文王見是孤竹國公子來了,熱情地接待了他倆。從此,兄弟二人便在周國安下身來。不久,周文王死了,兒子周武王想稱霸,決定出兵攻打紂王和其他國家。伯夷、叔齊懷念二哥統治下的孤竹國,不顧一切加以勸阻,並攔住攻打商紂王的軍馬,大罵周武王不仁不義。可是,周武王仍然決意滅商,殺死紂王,並吞了其他國家,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再也不想在周武王身邊待下去了,兄弟二人無家可歸,隻得到處流浪,最後來到人煙稀少、樹木叢生的首陽山,在一處山洞裏隱居下來。兄弟二人忠貞不屈,寧願挨餓,也不吃周朝國土上長出的五穀。深山老林的生活,加之沒有飯吃,伯夷、叔齊餓得骨瘦如柴,披頭散發,許多年過去了,兄弟二人都成了老頭子。當地有幾戶老百姓經常看到伯夷、叔齊不食五穀,隻吃野菜,便不忍心,送來糧食,可是,兄弟二人寧願餓死,也不食周粟。幾天後,村民們來到山洞,發現伯夷、叔齊這兩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死在山洞裏了。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封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文王時,周公就很孝順、仁愛,他又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製度。武王死後,又輔佐成王攝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麵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複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製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的兒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穩定了周朝的東南部。據說,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洗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飯時,也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的由來。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裏,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7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麵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被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最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是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