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
白起打敗了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後,又親自率領大隊人馬,要圍攻邯鄲。趙孝成王、平原君和大臣們驚惶失措,一點主意都沒有了。正巧燕國的大夫蘇代(蘇秦的兄弟)願意幫助趙國。他自告奮勇地去見範睢。範睢一來怕白起勢力太大,不容易管得住,二來幾次打仗,秦國的兵馬也死傷不少,需要調整,他就叫韓國和趙國割讓幾座城,答應他們講和。秦昭襄王同意,吩咐白起撤兵回國。後來秦王想叫白起再去攻打趙國,白起不服。秦昭襄王就革了他的官職,送他一把劍讓他自殺了。然後命人統領二十萬大軍,把邯鄲圍困了快半年,還是打不下來。秦王又命鄭安平帶五萬精兵去增援。趙孝成王急忙請平原君去楚國討救兵。平原君打算帶20個文武雙全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國去。可是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全才真不易找。平原君挑來挑去,隻挑了19個人。平原君歎息道:“我費了幾十年工夫,養了3000多人,如今連20個人都挑不出來。”
忽然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起來,自己推薦自己說:“不知道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平原君笑著說:“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毛遂,大梁(魏國的國都)人,到這兒3年了。”平原君冷笑一聲,說:“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錐子擱在兜兒裏,它的尖兒很快就露出來了。可是先生在我這兒3年了,我就沒見你露過一回麵。”毛遂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這把錐子。您要是早點把它擱在兜兒裏,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單單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平原君佩服他的膽子和口才,就拿他湊上20人的數。當天辭別了趙王,上楚國陳都(今河南淮陽)去了。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討論著合縱抗秦的大事,毛遂和其他19個人站在台階下等著。平原君把嘴都說得冒了白沫子,楚考烈王說什麼也不同意抵抗秦國。他說:“合縱抗秦是貴國提出來的,可是沒有什麼好處。蘇秦當了縱約長,給張儀破壞了;我們的懷王當了縱約長,下場是死在秦國;齊王也想當縱約長,反倒給諸侯殺了。各國諸侯就隻能自顧自,誰要打算聯合抗秦,誰就先倒黴。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平原君說:“以前的合縱抗秦也確實有用處。蘇秦當了縱約長的時候,六國結為兄弟。自從洹水之會以後,秦國的軍隊就不敢跑出函穀關來。後來楚懷王上了張儀的當,想去攻打齊國,就這麼給秦國鑽了空子。這可不是合縱的毛病。齊王呢,借著合縱的名義打算並吞天下,惹得各國諸侯跟他翻了臉。這也不是合縱的失策。”可是,平原君好說歹說,嘴皮子都說幹了,楚考烈王就是愁眉苦臉地不敢答應平原君。突然,楚考烈王瞧見一個人拿著寶劍上了台階,跑到他跟前,嚷著說:“合縱不合縱,隻要一句話就行了。怎麼從早晨說到這會兒,太陽都直了,還沒說完呢!”
楚考烈王很不樂意地問平原君:“他是誰?”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毛遂。”楚考烈王罵毛遂說:“滾!我跟你主人商議國家大事,你來多什麼嘴?還不滾下去!”毛遂拿著寶劍又往前走了一步,說:“合縱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說話的分兒!這怎麼叫多嘴呢?”楚考烈王見他跑上來,害怕了,又聽他說出來的話挺有勁兒,他隻好像鬥敗了的公雞似的收起羽毛來,換了副笑臉對他說:“先生有什麼高見,請說吧。”毛遂說:“楚國有5000多裏土地,100萬軍隊,本來就是個大國。自從楚莊王以來,一直做著霸主。以前的曆史多麼光彩!沒想到秦國一起來,楚國連著打敗仗。堂堂的國王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敵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緊接著又來了個白起,把楚國的國都郢(yǐng)都奪了去,改成了秦國的南郡,逼得大王遷都到這兒。這種仇恨,10年、20年、100年也忘不了哇!把這麼天大的仇恨說給小孩子聽,他們也會難受,難道大王倒不想報仇嗎?今天平原君來跟大王商議抗秦的大事,也是為了楚國,哪兒單是為了趙國呢!”這段話一句句就像錐子似的紮在楚考烈王的心坎上。他不由得臉紅了,連著說:“是!是!”毛遂又叮了一句,說:“大王決定了嗎?”楚考烈王說:“決定了。”毛遂當時就叫人拿上雞血、狗血、馬血來。他捧著盛血的銅盤子,跪在楚考烈王跟前,說:“大王做合縱的縱約長,請先歃(shà)血。”楚考烈王和平原君就當場歃血為盟。平原君和那19個門客全都佩服這把錐子的尖銳勁兒。公元前258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同時,魏安僖王也派晉鄙為大將,率領十萬大軍,共同去救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