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戰國(4)(1 / 3)

燕昭王求賢

孟嚐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麵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手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機打進燕國,燕國險些亡國。後來燕國軍民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燕昭王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準備伐齊。樂毅勸道:“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齊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麵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王逃回臨淄去了。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隻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犒勞大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田單的“火牛陣”

田單原來是齊國的一個小官,他是個有聲望的愛國者,因為深通兵法很會打仗,大夥一致推選他當了大將。

當時齊國和燕國正在打仗,燕國的大軍包圍了即墨城,形勢危急。為了穩定軍心,田單利用當時人們對上天的迷信心理,編了一套夢話說:“老天爺跟我說,要派一個神師來幫助我。”大家聽了很高興。田單也就乘機找一個機靈的小兵裝神弄鬼,而他自己就部署起作戰方案來了。他派人到燕國軍營裏散布各種流言,弄得燕軍士兵人心惶惶,士氣動搖。又派人假稱要投降,燕軍深信不疑,因此戰備鬆懈,兵無鬥誌。

田單趁此機會加緊了反攻部署。他下令把全城的牛都集中起來,給每頭牛的犄角上綁上鋒利的尖刀,身上披著有五顏六色的圖案的褂子,牛尾巴上綁了一捆浸滿油的蘆葦。在一個晚上,田單命令士兵把牛偷偷趕出去,把牛尾巴上的蘆葦點著。蘆葦一著火燒著牛尾巴,牛又驚又跳,沒命地往燕軍營狂奔過去。燕軍將士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呢,火牛已經衝進來了。這群火牛,撞著人死,碰著營帳起火,再加上田單帶領士兵在後頭追殺,很快他們就把敵人全趕出了國門,收複了失去的領土。就這樣,齊國在瀕於滅亡的當口,又轉危為安了。這就是田單的著名戰例——火牛陣。

孫臏減灶滅龐涓

公元前342年,魏國以強欺弱,妄圖稱霸,發兵攻打韓國。當時,韓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隻得向齊國求救。齊宣王聽了韓國的求救後,便立即派大將軍田忌、孫臏二人率領大軍去救韓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孫臏想出一條妙計,他率領的大軍,沒有去韓國助戰,而是直接攻打魏國。魏國攻打韓國的軍隊,由大將龐涓帶領,已打進韓國。龐涓立足未穩,就接到國王的急令,要他立即帶兵回國,抵抗田忌和孫臏。龐涓便迅速調轉頭,又日夜兼程趕回魏國。龐涓趕回後,偵察了一下齊軍的軍情,發現齊軍已在魏國邊境上安營紮寨,占了很大一片土地,到處是齊軍的做飯爐灶,大概統計一下,足夠十萬士兵吃飯,龐涓嚇得直打哆嗦,不敢輕舉妄動。孫臏得知龐涓率領的人馬從韓國趕回,又刺探過齊軍的軍情,便故意後退。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軍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隻能供五萬人馬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