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漢朝(2)(1 / 2)

晁錯削地

漢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他認為,國家必要的開支要靠征稅。但他即位的第一年,征收的租稅還是很輕。他知道內史(治理京師的官員)晁(cháo)錯有才能,把他提升為禦史大夫(地位和宰相差不多)。禦史大夫晁錯眼看分封的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約束,天下又快變成諸侯割據的局麵了。那時漢朝共有22個諸侯國,像齊王有70多個城,吳王有50多個城,楚王也有40多個城。諸侯鬧割據,免不了要發生戰爭,對發展生產也很不利。晁錯對漢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先帝(漢文帝)送給他的桌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著打個瞌睡)和拐杖這兩樣尊敬年老人的禮物,希望他改過自新。哪兒知道他招兵買馬,準備造反。要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地。”漢景帝怕削地會引起他們造反。晁錯說:“諸侯要是存著造反的心,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將來造反禍患更大。”漢景帝聽了,決心削減諸侯王的封地。楚王劉戊荒淫無度,不守規矩。這次他到長安來,晁錯就根據查證,揭發他的罪惡,要漢景帝把他辦罪。漢景帝削去了他封地中的一個郡,讓他回去。晁錯又查出趙王的過失,削去他一個郡。膠西王私賣官爵,被削去了6個縣。晁錯正計劃著削減吳王劉濞的封地,他的父親從老家潁川(今河南禹縣)特地趕了過來,對他說:“你當了禦史大夫,地位已經夠高的了。為什麼不安分守己,硬管閑事?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你管得著嗎?你把他們的封地削了,他們哪一個不恨你,你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呀?”

晁錯說:“削地是為了國家的安全。不這樣做,皇上就沒法行使權力,天下必定大亂。”他父親歎了一口氣,說:“劉家的天下安定了,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已經老了,不願意看到大禍臨頭。”晁錯又安慰了父親一陣。但老人家回到潁川老家,還是喝毒藥自殺了。而吳王劉濞在漢文帝時,就想做皇帝,這會兒拿“懲辦奸臣晁錯”的名義,煽動別的諸侯王一同叛變,參加叛變的有吳、楚、趙、膠西、膠東、淄(zī)川、濟南等七個諸侯國,曆史上稱為“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發生在公元前154年,他們一同發兵,聲勢浩大。漢景帝嚇慌了,為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把忠心耿耿的晁錯殺了。

漢景帝殺了晁錯,下了一道詔書,叫七國的諸侯退兵。吳王說:“我已做了皇帝,還管什麼詔書!”

吳王幹脆把詔書退了。這樣,朝廷和諸侯國之間的大戰就開始了。漢景帝後悔殺了晁錯,他想起了漢文帝臨終時的話,立刻拜周亞夫為大將,發兵征伐。周亞夫先穩住了未參加叛變的15個諸侯國,然後用3個月工夫,平定了7國的叛變。漢景帝還讓七國的後代繼續為諸侯,不過隻能在自己的封地內征收租稅,不再幹預地方行政,大大削弱了諸侯的勢力,漢朝的政權就更加鞏固了。以後,漢景帝還是減輕稅賦,減少官差,國內又出現了一片富裕的景象。曆史稱為“文景之治”。公元前150年,漢景帝立7歲的皇子劉徹為皇太子,等到他16歲那年,漢景帝病死,劉徹即位,就是漢武帝。

漢武大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公元前87),是劉啟之子,7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漢武帝是曆代皇帝中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後繼續他父親的政策,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讓諸侯封他們的兒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被分割。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用來對地方加強控製。在軍隊和經濟上他也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事改由中央管理,同時他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集中於中央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對外他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麵派兵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7個郡,並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此後重歸中國版圖。一方麵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加強了和西域的聯係,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漢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製度,這是中國有係統選拔人才製度之開始,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晚期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之徭役繁重,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漢武帝曾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公元前87年,漢武帝外出巡遊,到達扶風(今陝西興平)時得病,不久,漢武帝病死於巡視途中,廟號為世宗,諡號為武帝,葬於茂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16歲時就繼承了皇位,當上了皇帝。即位後不久,他就下了一道詔書,讓官員向朝廷推薦社會上的賢士,以便重用他們為國家效力。詔令一下,各地反響強烈,人們爭先恐後地向朝廷進行推薦,最後,總共有100多人被選送到中央。到了朝堂上,漢武帝親自主持考試考這些被推薦來的賢士,其中一個主要的考題就是讓他們說說怎麼樣才能讓國家安定、人民富裕。一時間,人們的答案很多,有的說應該實行嚴厲的刑罰,有的說應該減輕農民的負擔,還有的人說應該鼓勵人們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漢武帝聽了這些回答沒有任何表示。在這些人中,有一個叫董仲舒的。這個人很有才能,他回答說:“那些不在傳統的孔子學說範圍之內的各派學說,都不應該讓它們再發展,應該隻發展孔子的學說。”當時,社會上存在各種各樣不同的學說派別,它們之間互相有爭論,有的甚至還攻擊朝廷,這讓漢武帝很是惱怒。董仲舒的一番話,正好符合漢武帝從思想上統一天下的願望,因此董仲舒受到了漢武帝的讚賞。這時,丞相向漢武帝說:“各地推薦來的賢士,在學術上都不屬於一派,本來各派之間就有爭論,如果把這些人都留下來用的話,他們不但不能治理好國家,反而會把朝廷擾亂,這些人不應該都留下。”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丞相的建議,隻把公孫弘等幾個屬於孔子學說的儒家學派的留下並且加以重用,其餘的人一律都沒有留用。從此,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一直延續下來。這件事情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思是:隻尊崇儒家的學說,別的派別的學說都不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