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漢書》的編撰者班固的弟弟。他為促進中西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獻出了畢生精力。
班超從小胸懷大誌,雖然不注意修飾外表,不拘細節,但很孝順長輩,常常在家幹粗活、累活。在少年時代,班超讀了不少古代書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張騫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漢的張騫,他立誌要像張騫那樣為國為民幹一番事業。班超的父親班彪曾為光武帝整理西漢曆史,班彪死了以後,漢明帝(光武帝的兒子)叫班固做蘭台令史,繼續完成父親所編寫的《漢書》,這是一部記載西漢曆史的書。班超就跟著哥哥班固做抄寫工作。但他時刻向往著能在戰場上報效國家。時間久了,班超對整天抄抄寫寫非常厭煩,覺得長期幹這種事沒有出息,生活枯燥無味。 當時,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貴族經常帶兵進攻東漢北方郡縣,焚燒城邑,搶人、搶牲口,並控製了西域各族政權,強行征收貢賦,並斷絕了西域與東漢之間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西域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政權。西域方麵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陽,請求東漢政府派兵驅逐匈奴的勢力。漢明帝時,國力強盛,漢朝決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脅,掃除西域和東漢之間交通的障礙。消息傳到洛陽,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筆,感歎到:“大丈夫沒有別的誌願和謀劃,還是應當以張騫為榜樣,立大誌,在異域建立功勳,博取封侯,怎能長期生活在筆硯之間呢?”從此他毅然投筆從戎,跟隨竇固出征。他率騎兵奇襲伊吾盧,立下了戰功。竇固很賞識班超的智謀和勇敢,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帶領36名隨從到了鄯善國,了解到由於匈奴人的監視,鄯善國王不敢和他們親近。他們就在一天夜裏縱火焚燒了匈奴人的營舍。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戰勝了三倍於己的匈奴人。鄯善國王見到漢朝使臣這樣機智驍勇,立即打消了顧慮,歸附漢朝。班超促使鄯善親漢之後,威震西域,被漢明帝任命為漢使,持節辦事。班超一行來到於闐,爭取於闐王殺了匈奴派來的監督官。接著,又到疏勒,廢除了匈奴立的龜茲人兜題的疏勒王位,扶立前疏勒王的侄兒為主,使疏勒百姓“大悅”。從此,西域各國恢複了同漢朝的關係,紛紛派遣使者親附漢朝,阻塞了五六十年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西域南道出現了“大漠無兵阻,窮邊有遊客”的和平景象。公元76年,東漢政府要撤回班超,在西域南道各國的苦苦挽留下,班超終於留了下來。班超獨處西域,聯合疏勒、於闐、康居等國,頂住了北匈奴的反撲。在東漢政府增派援兵之後,又陸續平定了莎車、龜茲、焉耆等國的叛亂,並擊退了大月氏的入侵。班超還派甘英出使西羅馬,雖然僅到達波斯灣就中途返回了,但是得到了許多有關中亞各國的寶貴資料。班超在西域奮鬥了30年,使50多國與東漢通好。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公元102年,班超71歲時回到洛陽,不久病亡。
張衡和地動儀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10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西鄂縣)。張衡的祖先雖是南陽名門,但到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衰落。張衡因此從小生活比較清苦。小張衡有個不同於別的小夥伴的特殊的愛好——喜歡數星星。每到滿是星星的夜晚,小張衡總是會站在院子裏,數著浩瀚的夜空裏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時慈祥的奶奶總會在旁邊笑著說:“傻孩子,星星哪能數得完呢?”說到小張衡的這個特殊的愛好,那是和奶奶分不開的。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裏,後麵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隻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鬥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裏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張衡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裏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
從奶奶那裏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他10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裏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鬥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鬥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鬥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鬥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17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裏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裏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複修改,前後一共花了10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是很認真嚴肅的。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裏做官,先是在宮裏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麵;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是十分科學,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麵刻著日月星辰等天體的名字。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做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8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裏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麵,蹲了一個銅製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裏,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