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後記(1 / 2)

這部書的撰寫,實際上是宕昌的一個文化建設項目。2003年春,為適應以官鵝溝森林公園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為基礎迅速興起的旅遊業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縣委規劃於2004年舉辦宕昌建縣50周年縣慶活動,決定由我編寫一部以宕昌國及羌藏文化為基本內容的宕昌曆史書,作為縣慶的一項內容。我於2003年5月開始撰寫初步定名為《宕昌曆史與風俗》的資料性、知識性通俗讀物,寫了約2萬字時寫不下去了,因為對宕昌曆史上好多重要問題和史實沒有搞清,於是不得不回過頭來具體地研究考證這些問題和史實。後來因宕昌不是民族自治縣,50周年縣慶活動沒有舉辦,但我的工作則一直持續著。到去年10月,將3年來所完成的十幾篇論文與80年代所寫的4篇稿子收集在一起,涉及了宕昌曆史的各個時期和民族風俗的各個主要方麵,基本上理清了宕昌社會曆史的大體脈絡。這些文章撰寫的先後不是現在排列的次序,是隨時確定題目撰稿的,現在的排列主要是從內容來歸類,最後一篇《宕昌與仇池》是今年春節期間寫成補入的,所以各篇之間在語氣銜接和寫法上不夠貫通一致。

這部書從撰寫到編印出版,得到了有關領導和多位朋友的關心支持。宕昌政協把此書作為一項工作任務,負責聯係辦理了編印出版事宜。省人大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何光第題寫了書名,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通史》總編劉光華老師作了序,宕昌縣委書記黃華明寫了跋,縣長陳恒、縣政協主席劉述提供了多方麵的支持和幫助,縣人大主任楊映林、副縣長李邦平協助作了有關內容的實地考察,隴南地委黨校副校長馬福貴、宕昌縣教育局長任耀宗提供了部分照片,甘肅人民出版社二編室主任韓惠言、編輯馬強,宕昌政協副主席何芳琴、秘書長包長生,也都為此書的編印出版做了不少工作,宕昌政協張維華、田宏林、嚴衛東、王誌安、苗德明、高彥青對書稿進行了初校,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

2003年3月28日

宕昌縣位於隴南市西北部,東鄰禮縣,南接武都,西靠舟曲,北連岷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岷山山係與西秦嶺延伸部分交錯地帶。縣境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係的源頭,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縣城海拔1760米,年均氣溫9.3℃,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平均無霜期181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全縣麵積3331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為29.7%,轄25個鄉鎮29.6萬人,是漢、藏、回民族雜居地區。

宕昌氣候陰涼濕潤,資源豐富,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境內盛產當歸、紅芪、黨參、大黃等中藥材,明清以來是著名的藥材集散地,被譽為“千年藥鄉”。草原麵積達125萬畝,發展畜牧產業潛力巨大。礦產資源前景較好,已探明的有金、銀、銻、銅、鉛、鋅、錳、鐵等多種礦藏。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發展旅遊前景廣闊。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長征,先後兩次到達哈達鋪。黨中央、毛主席在這裏作出了到陝北去的重大戰略決策,紅二、四方麵軍在這裏發動指揮了“成徽兩康戰役”和“岷洮西(固)戰役”,開創了隴南臨時革命根據地,有5000多名隴南兒女參加了紅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國家森林公園官鵝溝風景區內,眾多的湖泊群、峽穀群、瀑布群、地質奇觀群,與高山雪峰、原始森林天造地設,融為一體,是隴原大地一顆璀璨的明珠,被稱為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