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月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從中革軍委中析出,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領導下指導全國紅軍和地方部隊的政治工作,與中革軍委平列關係。6月,中革軍委撤離葉坪洋溪隨軍到前方,恢複紅軍第一方麵軍的番號和組織,由朱德兼總司令、王稼祥兼總政治部主任。8月,任命毛澤東兼總政治委員。在後方設“瑞金衛戍司令部”,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劉聯標。中央政府設立勞動與戰爭委員會,周恩來、項英、朱德、鄧發、鄧子恢為委員,周恩來為主席。在中革軍委之下設總兵站,主任楊至誠。10月,劉伯承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12月31日,中革軍委統一全軍編製人員名稱,軍委設總司令、政治委員;下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司令部首長改稱參謀長。保衛局為獨立係統。
1933年1月1日,中革軍委總參謀部改稱總司令部。5月8日,中央政府決定,中革軍委遷回瑞金,駐烏石壟村。增補博古、項英為委員。在前方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麵軍司令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周恩來為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麵軍政治委員,直接指揮所屬部隊和作戰地區的地方武裝;規定第二、四方麵軍、各軍區和獨立軍、師等,直接受中革軍委指揮。軍委總司令部下設作戰局(一局)、情報局(二局)、管理局(三局)、通信聯絡局(四局)、訓練局(五局)。中革軍委機構、人事亦有變通,代主席由項英就任;軍委秘書處,秘書長徐夢秋;軍委總司令部總參謀長劉伯承、副總參謀長葉劍英(兼第一方麵軍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薔(祥),副主任賀昌、楊尚昆、袁國平;國家政治保衛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分局局長李克農(兼第一方麵軍政治保衛局局長);軍委總供給部部長楊誌成(1932年9月由總經理部改稱)、政治委員葉季壯;軍委總衛生部部長楊立三(1933年3月正式成立)、政治委員高自立;軍委總動員武裝部(成立於1933年夏)部長楊嶽彬(後為滕代遠)、副部長金維映(女);軍委後方辦事處主任兼政治委員高自力、政治部主任劉石;軍委撫恤委員會總會主任先後由賀誠、葉季壯、張雲逸、賀昌擔任。1933年10月,將紅軍學校分編成紅軍大學和第一步兵學校(又稱彭楊步兵學校)、第二步兵學校(又稱公略步兵學校)、特種學校和遊擊隊學校。同時,還成立軍委出版局、軍事工業局、無線電總隊等。
1933年10月,李德從上海到達瑞金,任中革軍委顧問。年底,李德以統一前、後方指揮為名,建議將“前方總部”(即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麵軍司令部)撤回後方,並入軍委機關。再次取消第一方麵軍總部,經中央政治局批準實施。1934年1月至2月初,黨的六屆五中全會和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朱德被選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軍事部部長,周恩來、王稼祥為副主席。但中央最高軍事指揮權被博古、項英、李德所掌控,直至第五次反“圍剿”及突圍長征至遵義。
1934年2月7日至1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在瑞金沙洲壩中央大禮堂召開,到會代表258人。大會伊始,賀昌報告大會議程;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致《開幕詞》;大會推選王稼祥、賀昌、李卓然、袁國平、李弼廷等人組成大會主席團;朱德、周恩來為大會致詞並作專題講話;博古傳達中共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王稼祥作政治工作報告;凱豐、陳雲、顧作霖、袁國平、李翔梧作重要發言。會上,第一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戰略口號,與會代表就紅軍中的政治工作、黨的工作、政治教育的方針和實施計劃、戰時的工作方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在中國軍隊建設史和中國革命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加強紅軍的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1934年7月,中革軍委遷址雲石山梅坑。同年10月,從此地出發,開始長征。
(五)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
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簡稱“全總蘇區執行局”,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派出機構,負責領導蘇維埃區域職工運動。於1931年3月在吉安富田成立,7月遷駐瑞金葉坪,梁廣任主任,陳壽昌任黨團書記。下設組織部,部長陳佑生;社會部,部長蔡樹藩;宣傳部,部長倪誌俠;秘書處,秘書長由倪誌俠兼任。1932年1月,改選陳壽昌為主任,並增設女工部、青工部、國家企業部等機構。
1932年2月7日,全總蘇區執行局在瑞金葉坪黃家山召開閩贛兩省工人代表大會,出席大會代表250人,組成10個代表團,福建省4個代表團,江西省6個代表團,各代表團設主任1人、副主任2人。6日下午舉行預備會,全總蘇區執行局代表報告大會準備經過。選舉陳壽昌、蔡樹藩、張思恒、楊竹林、程朝遠、林文華、陳日新、梁廣、劉香蓮、袁國珍、陶桂花、林如恒、譚煜仁、鄧榮昌、周惠卿、梁有勝、曾慶錫、鄧振詢、張蘭英、劉明鏡、倪誌俠等21人組成大會主席團。並決定羅仁夫斯基、斯大林、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等15人為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