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境域(1 / 2)

(第一節)轄域變遷

瑞金境域,“廣百裏,袤倍之”,政區界線自建治時劃定後至清末少有變動。

據明萬曆《瑞金縣誌》記載,瑞金縣轄域的四至八到分別為:“東二十裏抵大隘嶺,嶺東六十裏為福建長汀縣治;東南二十裏抵桃陽隘,隘東南一百二十裏為福建長汀縣治;南七十五裏抵五裏排,排南五裏為會昌縣治;西南八十裏抵踏逕隘,隘西南二十八裏為會昌縣治;西北八十裏抵桐木隘芒花崠,崠西八十裏為雩都縣治;西北一百二十裏抵水口葛練灘,界外一百四十裏至雩都縣治;北六十裏抵平地隘大柏地,界外一百二十裏為寧都縣治;東北六十裏抵老虎崠,界外一百裏為石城縣治”。

清代縣境四周的界址分別為:東、東南以黃沙隘的大隘嶺和桃陽隘的桃陽崠分水,與福建省長汀縣交界;南以踏逕隘五裏排,西南以黃安隘鋪下丹姑坳崗上分水,與會昌縣交界;西以桐木隘芒花崠分水,西北以水口葛練灘與雩都縣交界;北以產龍處溪口下車坪與寧都縣交界;東北以湖陂隘老虎崠分水與石城縣交界;東北以日東隘黃竹嶺和陳埜隘的雲蓋山分水與福建省長汀縣交界。

民國初期,縣域範圍與清代同。民國25年(1936),劃縣西南半嶺村歸會昌縣管轄,在碼頭坳與舟坊之間立界碑。同年10月,測定瑞金縣全境麵積為31626.67公頃。

1930年6月成立瑞金縣革命委員會,接管民國縣政府管轄的所有縣域。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並著手劃分中央蘇區境內的行政管轄範圍。是時,雩都縣沙心區全境劃歸瑞金縣蘇維埃政府管轄,並設置沙心區。

1933年7月,中央人民委員會決定對中央蘇區的行政區劃作進一步調整。至同年11月,瑞金縣轄區劃出約三分之一歸鄰縣領轄,此時的四麵界址是:東、東南以大隘嶺、仙人湖、火星崠為界,界外屬福建省長汀縣轄區;東北以籃蔸崠、蓮花山為界,界外屬太雷縣轄地;南以窩尾崠、雲龍山為界,界外屬會昌縣轄域;西、西南以上坑、梅坑為界。界外屬西江縣轄區;北以燕子排以北的小溪和廟子崠為界,界外屬長勝縣轄區;西北以銅缽山、金鋼崠為界,界外屬瑞西縣轄區。

1934年10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北撤後,瑞金轄域複民國劃定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劃定縣境範圍:東、東南以武夷山主脈中的嶺腦崠、陳埜崠、大隘嶺、仙人湖、火星崠、梅山頂、石水牛諸山分水與福建省長汀縣交界;南、西南以三叉崠、貓尖崠、老安背崠、雞茅柴窩崠、牛子寨諸山分水和五裏排與會昌縣交界;西以紫華山、火焰嶂與於都縣交界;北以天子嶺與寧都縣交界,東北以蓮花山與石城縣交界。

1952年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將瑞金縣武陽區大富足鄉的沙告村劃歸會昌縣永龍區阪坑鄉管轄。1963年7月,省人民政府又將沙告從會昌縣劃回瑞金縣拔英公社管轄,設置沙告大隊。此後,瑞金轄域未變動。

邊界沿線有眾多插花地伸入鄰省、縣境內,其中以東北角伸入石城縣境內的地域為最廣;以武夷山沿脈伸入福建省長汀縣境的插花點為最多。此外,南部、西、西南、西北及北部地區亦有插入會昌、於都、寧都諸縣境內的星星點點,麵積大小不一,範圍比較明確,均有較長的曆史緣源,多由本市邊境鄉、村管轄經營,少數荒蕪。

(第二節)政區勘界

瑞金市於1996年11月開始與寧都、於都、會昌、石城縣及福建省長汀縣聯合勘定行政區域界線,利用現代科技,采用1:10000法定地圖作底圖標示界線,再經實地勘測後,從16個方位確定座標,定界立碑,於2000年冬,全麵結束勘界工作。瑞金市行政區域界線全長522.15千米,其中省界102.74千米,沿線設置界樁18枚,記載如次。

瑞·寧邊界勘定瑞金市與寧都縣行政區域界線西起瑞金、寧都、於都三市縣界山天子嶺,向東延伸至瑞金市、寧都縣、石城縣邊界交會點。全長77.47千米。1997年8月27日開始勘測,1998年8月定界,由華東地質勘探局262測繪大隊測繪完成,經贛州勘界辦驗收合格,沿線設置鋼筋水泥界樁3枚:0231332I界樁,三麵單立,位於瑞金、寧都、於都交彙點天子嶺,界樁以東屬瑞金市丁陂鄉裏田村,以西屬於都縣葛坳鄉曾嶺村,以北屬寧都縣賴村鎮浮竹村。界樁距三角側量控製點1.61米,磁方位6°06′;0231001號界樁,雙麵單立,界樁以西屬瑞金市瑞林鎮元田村,以東屬寧都縣對坊鄉下半逕村。界樁距離山頂93.04米,磁方位324°29′;0231002號界樁,雙麵單立,位於瑞金市大柏地鄉元坑村與寧都縣固村鎮流山村之間。界樁距離田埂與道路交叉點61.58米,磁方位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