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區劃(1 / 3)

(第一節)中華民國以前區劃

宋以前全縣置4鄉20裏。浮鄉,轄縣治象湖鎮及縣南至福建界的長樂裏、查田裏、七堡裏、池福裏、興樂裏、訓裕裏、太平裏、錦樂裏;承鄉,轄縣西30裏以外至會昌、雩都界的甘福裏、九堡裏、順化裏、清吉上裏、萬田裏、歸義裏、小徐裏、清吉下裏;智鄉,轄縣西北50裏外至寧都界的興仁裏石門裏;招召鄉,轄縣東北至石城、福建界的招下裏、招賢裏。

元時鄉裏製如故。明時增置常鄉,境內設5鄉8裏。即浮鄉一、三、四裏;常鄉一裏;招召鄉一裏;承鄉一、三裏;智鄉一裏。

清代改招召鄉為賢鄉,全縣仍設5鄉8裏。

民初沿清製。民國17年(1928)公布縣組織法。推行村裏製。縣以下設區、裏、村,百戶為一村,不滿百戶者聯合數村為聯合村,並試行地方自治。村、裏及自治會皆屬基層組織。至民國18年,全縣共編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

民國19年(1930)6月,中國工農紅軍開辟以瑞金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嗣後,瑞金成為中華維埃共和國中央直屬縣。直至1934年10月中央政府北撤。

民國23年(1934)冬,民國政府在縣以下推行區、鄉、保、甲製,瑞金“祗因資缺,無從設法”。民國24年9月,增設瑞林區,至民國28年10月,全縣分為6區、28鄉(鎮)、313保、3243甲。

第一區(中區)設縣城,轄東華、淩宵、六俊、毓秀4鄉和象湖鎮,50保,536甲。

第二區(東區)設壬田,轄鳳崗、中潭、雲集、合龍、沿崗5鄉,74保,758甲。

第三區(南區)設武陽,轄石水、武陽、謝坊、大富、庵子前5鄉,53保,476甲。

第四區(西區)設九堡,轄七堡、官倉、下宋、九堡、黃安、萬田6鄉,64保,747甲。

第五區(北區)設黃柏,轄大柏、黃柏、鮑坊3鄉,31保,308甲。

第六區設瑞林,轄岡麵、瑞林、丁陂、渡頭4鄉,41保,418甲。

民國27年8月至29年11月,江西省政府在瑞金縣試行新縣製,取消區級建製。縣政府直轄28鄉、1鎮、313保、3243甲。

民國36年,進行鄉(鎮)、保、甲調整,全縣設象湖鎮,六俊、黃柏、大柏地、雲集、壬田、沿崗、合龍、武陽、謝坊、黃安、大富、九堡、萬田、瑞林、渡頭、庵子16鄉,207保,2571甲。直至民國38年,行政區劃未變。

(第二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區劃

1930年4月30日,安治、黃沙、武陽、九堡等農民暴動隊,聯合攻打瑞金縣城,取得勝利。同年6月,成立瑞金縣革命委員會,下轄東、南、西、北、中5區,是年10月以後,逐步增設一些區。至1931年7月,全縣設城市、下宵、九堡、黃柏、壬田、沿崗、雲集、黃沙、桃陽、新中、新逕、踏逕、瑞林、渡頭、黃安、沙心等16個區,下轄123個鄉。是年8月,桃陽、黃沙兩區合並為桃黃區,新中區更名為武陽區,全縣轄15個區。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6次會議,決定對中央蘇區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8月,增設一些省、縣。江西省增置了太雷(設橫江)、西江(設西江)、瑞西(設寬田)、長勝(設長勝)等縣。同時,將本縣西南部的新逕、踏逕2區劃歸會昌縣;西部的黃安劃歸西江縣;西北部的沙心區劃歸瑞西縣;北部的瑞林、渡頭2區劃歸長勝縣;東部的沿崗劃歸太雷縣。全縣共管轄城市、下宵、九堡、黃柏、壬田、雲集、桃黃、武陽8個區。接著,調整縣內區劃,壬田析出河東,桃黃分為桃陽和黃沙,九堡析出下宋、官倉,黃柏析出隘前,武陽析出下洲,雲集析出合龍,加之原有的下宵、城市。至1934年10月,全縣共設15區、113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