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自然災害(1 / 2)

第一節 災害性天氣

春寒 出現在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或以上)小於或等於10℃,最低溫度小於5℃。1950年以後,平均3年出現2次春寒,其中1963、1969、1985、1996年出現春分至清明連寒,嚴重影響農作物播種。

寒露風 “寒露”前後,北方冷空氣南襲,境內出現低溫天氣或陰雨低溫天氣,嚴重影響二季晚稻的生長。寒露風分輕、重二種。連續2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 20℃以下的重度寒露風,一般出現在10月中旬。最早出現在9月20日,最晚出於10月23日。連續2天以上,日均氣溫小於或等於22℃的輕度寒露風,一 般出現在9月中旬或10月初。最早出現於9月12日,最晚出現在10月14日。山區出現的時間較段區早5~7天。

嚴冬 十年一遇,多日凍雨或霜凍,對農作物損害嚴重。1996年11~12月,持續嚴寒天氣40天,12月29日氣溫-6.5℃,市內桔橙類作物70%凍死,甘蔗大麵積倒伏幹枯。

颮線 境內年有發生,常見於春末夏初,持續時間雖短,但危害很大。出現時,氣壓猛增,風向突變(90度以上),風速從每秒8米以下,瞬間增至每秒11米 以上,並和雷雨或陣雨甚至冰雹、龍卷風伴隨。直徑尺餘的大樹連根拔起。1950~2000年,幾乎每年發生1~3次,強度較大的十年一遇,危害特別嚴重。 常發生於岡麵一九堡一沙洲壩一黃柏一葉坪一線。尤其1996年4月7日夜間發生強度颮線,毀壞房屋3748間,損壞輸電線路1200米,停電48小時,造 成經濟損失1.45億元。

冰雹 境內春、秋兩季多見雹災,危害程度大小不一。據長者回憶,1925年,武陽遭遇過碗口大小的冰雹危 害,傷亡嚴重。1950~2000年發生10次重大冰雹災害。1997年4月2日和11月25日,兩次重災,冰雹直徑2~4厘米,綠草湖一帶地麵積雹厚度 達4厘米以上。兩次冰雹,全市有30.5萬人受災,傷627人,死亡2人,損壞房屋18.5萬間。萬田、岡麵、九堡、黃柏、象湖、葉坪、壬田、日東、拔 英、謝坊、武陽、澤覃等鄉鎮為重災區。

此外,台風、狂風、盛夏高溫、霪雨等惡劣天氣時有危害。

第二節 水災

瑞金境內夏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加之地形因素,洪水陡漲陡落,易成洪災。據記載,自明洪武十年(1377)至民國37年(1948)發生重大水災44次,其中32次集中在夏季。1949~1985年間,發生17次洪災,其中13次出現在夏季。

1988年6月13日,特大暴雨,11個小時雨量達216毫米,綿江城區段水位超警戒3.62米,毀壞房屋6803間,淹田1200公頃,損壞橋梁15座、水利設施3766處,合計損失2185萬元。

1992年6月17日,豪雨,日雨量101.8毫米,綿江水位超警戒3米,沿岸洪災嚴重。

1995年6月16~17日連降暴雨,16日日雨量達127.5毫米,綿江洪峰超警戒線3.05米,災情嚴重。

1996年8月8日,日東鄉境內山洪暴發,日雨量超過300毫米,日東河、沿崗河河水猛漲,衝毀4個村莊,農作物受災麵積815公頃,毀壞耕地311公頃。經濟損失8000萬元。同時發生泥石流和山體崩塌,壓死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