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種植業(1)(1 / 3)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瑞金糧食作物分為三大類近20種。穀類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粟)、蕎麥(花麥)等;薯類有紅薯、木 薯、蕉芋等;豆類有大豆(分黃、黑兩種)、綠豆、蠶豆(胡豆)、豌豆(雪豆)等。1986年,全縣糧食播種麵積為34489.67公頃,總產量為 117328.4噸,平均單產3400.5千克。2000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麵積為32191.4公頃,比1986年減少2296.27公頃。單位麵積 產量大幅度上升,總產達到152419噸,比1986年增加35090.5噸,平均單產4740千克,比1986年增加1339.5千克。

水稻 分早、中、晚三熟,為境內主導農作物。1986年,全縣播種29395.53公頃。其中,早稻16042.8公頃,單產4950千克,總產 79441噸;一季中晚稻1550公頃,單產3255千克,總產5099.3噸;二季晚稻11802.73公頃,單產2400千克,總產28343.5 噸。2000年,全市播種26229.93公頃,比1986年減播3165.6公頃。其中,早稻12179.53公頃,比1986年減少3863.27公 頃。單產5580千克.比1986年增加630千克。總產67886噸,比1986年減少11555噸;一季中晚稻1059.6公頃,比1986年減播 490.4公頃。單產4830千克,比1986年增加1575千克。總產5120噸,比1986年增加21噸;二季晚稻12994.13公頃,比1986 年增加11914公頃。單產5100千克,比1986年增產2700千克。總產66208噸,比1986年增加37862噸。

紅薯  分早、晚二季種植,早紅薯利用旱地種植,3~4月下種育苗,5~6月種植,10月收獲;晚紅薯於早稻收割後種植,11月中、下旬收獲。1986年,全縣種 植紅薯1898.73公頃,單產1275千克(折稻穀),總產2424.3噸;2000年,全市種植2504公頃,比1986年增加605.27公頃,單 產3480千克(折稻穀),比1986年增產2205千克(折稻穀),總產8722噸,比1986年增產6298噸。

大豆 早、晚兩 季皆有種。早季多與甘蔗套種間作或利用田塍種植,春分至清明播種,蔗田豆於小暑前後收獲,田塍豆於寒露前後成熟收獲。晚季多作早稻後茬,早稻收割後立即播 種,霜降前後成熟收獲。1986年,全縣種植大豆2932.6公頃,單產619.5千克,總產1815.7噸;2000年全市種植2228.8公頃,比 1986年減少703.8公頃,單產1470千克,比1986年增加850.5千克,總產3271噸,比1986年增加1454噸。

蠶、豌豆 屬境內冬種春收主要糧食作物。多在旱地種植。沙洲壩、壬田、合龍、葉坪、黃柏、雲石山、武陽等鄉鎮,出產較盛。1986年,各鄉鎮種植蠶、豌豆 166.93公頃,平均單產600千克,總產100.7噸;2000年播種1166.2公頃,單產945千克,總產1081噸。

玉米  1986年前,境內各地利用田頭地角零星種植,或在菜地間種,麵積小,產量少。1986年,縣農業局引進雜交玉米良種,在葉坪鄉葉坪村進行玉米與大豆、 紅薯、花生間作示範,單產玉米達1500~3000千克,大豆、紅薯、花生又不減收,效益甚好,逐漸推廣到其他鄉鎮,玉米種植麵積日漸增加。1996年, 全市播種麵積612.87公頃,單產1680千克,總產達1028噸,創曆史紀錄。2000年,全市種植57.67公頃,單產2250千克,總產130 噸。

此外,境內一些鄉鎮還種植綠豆、小麥、高粱、蕎麥、木薯、蕉芋等糧食作物,麵積有限,產量甚微。

第二節 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大宗的有甘蔗、烤煙、花生、油菜、荸薺、果瓜等,其次有淮山、白蓮、黃麻、苧麻、棉花、中藥材等。1986年,全縣經濟作物播種麵積為 7177.87公頃。此後,逐年增加。2000年,全市播種麵積上升到20586.33公頃,比1986年增加13408.4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