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種植業(2)(2 / 2)

1988~1991年,采取開溝排水 等措施,改造中低產田7130.73公頃。1993~1998年,利用國家糧食發展資金,日本國糧援資金及省農業開發資金,在九堡、沙洲壩、葉坪、壬田、 雲石山、澤覃、武陽、謝坊、瑞林等鄉鎮,實行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並舉,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辦法,治本又治標。與此同時,改善排灌條件,客土改良, 配方施肥,廣種綠肥改造中低田10666.67公頃。2000年,改造中低產田1840公頃。

科學施肥 1986年,主要農作物推廣 測土配方平衡施肥,視地力、肥料、土質及作物品種,采取農家肥與化肥相結合,氮、磷、鉀合理搭配施用。油菜初花期普遍推廣葉麵噴施硼肥、鉬酸銨等,防止花 而不實;水稻、大豆播種前,用多效唑拌種(或幼苗期噴施),防止徒長,增加分蘖、分枝;果樹、蔬菜、瓜果等,噴施“920”、防落素、雲大120、磷酸二 氫鉀、鉬酸銨、微肥,保花保果。2000年,測土配方平衡施肥麵積占播種麵積的87%。

早稻旱床育秧 1994年,開始小麵積試驗旱 床育秧,爛秧少、成秧率高、秧苗素質好,田間測產,旱床育秧比濕潤育秧每公頃增產723.75千克。次年,全市55%農戶試行旱床育秧,移栽大田 5706.67公頃,1996年擴大到10400公頃。從此,旱床育秧成為早稻育秧的主要方法。

水稻拋秧移栽 1996年,市農業局 在葉坪鄉葉坪村指導農民利用秧盤育秧,試行早、晚稻拋秧移栽,早稻示範101.47公頃、晚稻59.07公頃,結果表明,拋秧移栽具有無明顯返青期、生長 快、分蘖早等優點,每公頃增產441千克。用秧盤育秧有利於推行工廠化育秧,節省勞力,減輕勞動強度。2000年,全市水稻拋秧移栽麵積達2806.67 公頃。

甘蔗冬育春移 1986~1992年,境內蔗區推廣甘蔗地膜冬季育苗,春季移栽,累計麵積1639.33公頃,每公頃節省蔗種 4.485噸,共節省蔗種4331.1噸;每公頃增產6.495噸,共增產6463.1噸。此項成果獲得省農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年,全市甘蔗冬 育春移麵積106.67公頃,節省蔗種416噸,增產672噸。

甘蔗地膜覆蓋栽培 1988~1990年,推廣甘蔗良種地膜覆蓋栽培464.8公頃,平均單產甘蔗121.8噸,共增產18475噸,此項目獲贛州地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全市甘蔗主產地普遍采用地膜覆栽培技術。

油菜板田栽培 1987年始,改油菜翻土直播為育苗板田移栽,每公頃產油菜籽750千克,每公頃平均增產90千克。1988年油菜生產獲省農業廳的豐收 獎,1989年獲國務院和農業部嘉獎及省農業廳金花二等獎。2000年,全市油菜板田栽培麵積達6480.13公頃,產量達5626噸。

煙葉高壟單行地膜覆蓋栽培 1988年,九堡山塘、黃土、豐塘、清溪等村煙農開始推廣煙葉高壟單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出苗早、出苗率高、煙苗茁壯,產量大增。2000年,全市煙葉產地普及此項種煙技術。

沼液肥綜合利用 1986年,境內農戶時興沼氣池。養豬產肉,豬糞入池製沼氣,可供照明或作燃氣。沼液用作果樹、蔬菜追肥,肥效高,無毒副作用,亦可喂 魚。謂為“豬一沼一果”工程,收效顯著。至2000年,市內果園、菜地、魚塘旁興建沼氣池6241座,5000多戶農戶使用沼液種果樹、種菜、養魚。

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 境內危害嚴重的病蟲害,主要有水稻三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大豆豆青蟲、豆杆繩; 油菜菌核病;甘蔗二點螟、綿蚜蟲、薊螞;瓜類黃守瓜、炭疽病、白粉病;蔬菜蚜蟲、菜青蟲、菜自蝶、炭疽病、立枯病;果樹紅蜘蛛、木虱、介殼蟲、瘡痂病、潰 瘍病、炭疽病、梨鏽病等。

1987年,全縣14666.67公頃早稻發生稻飛虱為害,死稻3333.33餘公頃,損失糧食500多萬 千克。1988年,推廣綜合防治技術。1991年,綜合防治麵積達2066.67公頃,控製稻飛虱等水稻蟲害。2000年,市內普遍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 推廣低毒高效的複混農藥,農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