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種植業(2)(1 / 2)

第五節 果業開發

自古以來,瑞金人習慣於利用田邊地角,房前屋後種植果樹,生產鮮果,以供自給,少量應市。傳統水果有李、桃、梨、柑桔、柚、柿、板栗、枇杷、石榴、楊梅、獼猴桃等,其中柰李、仙爵柚、桂花板栗屬地方名品。

20世紀80年代,從外地引進夏至桃、水蜜桃、溫州蜜桔、油柰、青梅、沙田柚、羅浮金桔、於都合柿、大紅星枇杷等,90年代引進臍橙、瑁溪蜜柚、雪梨、葡萄等優良品種。

果苗培育 長久以來,邑人多以就地采集果樹實生苗或根蘖苗木,挖小穴種植果樹,拓展果園。20世紀80年代中期,縣林業局發揮技術優勢,在沙子崗森林苗 圃開辟果苗基地,並延攬周邊農戶發展果苗產業,指導農民運用嫁接法繁育果樹良種。1995年,育苗基地拓展至百畝,年產臍橙、油柰、三華李、桂花板栗等優 質果苗150萬株。1996年,黃柏鄉傑子腦農戶興建果樹苗圃3.33公頃,年出圃苗木50萬株。嗣後,瑞林鎮瑞紅村民籌建果苗基地4公頃,年出圃果苗 80萬株。1999年以後,多戶浙江客商落戶瑞金,分別在沙洲壩、黃柏胡嶺等地開發果苗業,利潤豐厚。

果業基地 1986~1990 年,瑞金主要利用老建扶貧資金,發展果業生產,年均開發果業基地66.67公頃。1991年,縣委、縣政府創辦黃柏塘背崗臍橙場,種植臍橙53.33公 頃。1992年,縣農業開發辦、財政局與黃柏鄉政府聯合創辦農財果園場,在黃柏胡嶺墾荒20公頃,種植溫州蜜柑。是年,全縣果園麵積達1230公頃。 1993年,縣委、縣政府製訂全縣果業發展規劃,逐步形成以象湖鎮為中心,206、319、323國道沿線為重點,幅射全縣各鄉鎮的果業布局,並成立果業 管理局,專事果業開發,組成強大的技術隊伍,指導果業生產,全縣果園麵積發展到2193.27公頃,年產鮮果6016噸。

1996 年,市委、市政府實施“山上再造,興果富民”工程。進一步明確果農權益,規定“誰種誰所有,果園可以繼承、轉讓、出售”。鼓勵市直屬機關、團體、企事業單 位和個人及境內外業者采用租賃、承包、獨資、合股等方式參與果業開發。至2000年,全市各鄉鎮均建成別具特色的果業基地。眾多廣東、福建、浙江、雲南等 省客商參與瑞金果業開發。瑞金市已成為以臍橙為龍頭,李、桃、桂花板栗、蜜棗等落葉果為優勢的水果主產區,全市果園麵積達4701.2公頃,年產鮮果 13353噸。

第六節 科學種植

品種更新 1986~1990年,境內早稻以種紅410、秀江早、78130、 湘矮早、珍珠矮等矮稈品種為普遍;中、晚稻以種威優64、協優64、汕優64、威優77、協優77等雜交稻為主。1991年始,全縣農村早、中、晚三季廣 種雜交稻,至1995年,全市普遍采用汕優399、協優49、汕優125、威優50、威優35等組合。1996年起用K優207、二優128、K優 402、汕優128、協優44、優工404、金優404、金優928、金優晚3、汕優晚3等新一代雜交稻組合及A101、台農2號、馬尾粘等優質稻種。至 2000年,全市雜交水稻優質品種覆蓋麵積占水稻總播麵79.7%。

油菜品種變更較少,1995年前,主要種植矮架早、西南302、甘油3號、川油9號等,之後,逐漸推廣湘油13號、244-2等低介酸、低硫甙品種。2000年,油菜品種主要有矮架早、西南302、甘油3號、川油9號、湘油13號等。

1986~1996年,境內工業用蔗普種贛蔗1號、8號、14號。1999年,引進選39示範種植,適應性良好。2000年,引進台糖23和台糖16。

雜交水稻製種 1986年起,境內雜交水稻種籽改外地引種為“地繁、縣製”。是年,在瑞林、萬田、黃柏、合龍、沙洲壩、澤覃等鄉鎮及縣農科所建立製種基 地,並改秋季製種為春季製種,規劃製種田186.67公頃,收獲種籽50多萬千克,除本地用種外,略有外銷,結束了雜交種籽靠外調進的曆史。 1990~1992年,春季製種麵積.406.2公頃,收獲種子1310495千克。1995年,市種子公司雜交稻“晚春製種高產技術及其應用項目”被地 區行署授予科技進步獎。同年5月,市農業局種子站技術人員楊桃慶被省勞動廳、省總工會授予“江西省有突出貢獻工人技師”稱號。2000年,全市雜交水稻製 種麵積140.27公頃,生產種子46.9萬千克。

中低產田改造 1987~1989年,耕地資源調查結果表明,全縣共有中低產田 29408.73公頃,其中:瘠薄型9667.4公頃,占中低產田麵積的43.8%;缺水型6493.6公頃,占27.6%;坡耕型3245.53公頃, 占14.7%;漬水型3024.73公頃,占13.7%;其他類型41.47公頃,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