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稅務(2 / 3)

企 業財務管理 1986年後,財政部門對國有企業資金的形成、使用及成本的補償和利潤的分配等進行管理,注重服務和監督,以促進企業加強核算,提高經濟效 益。幫助企業落實經營責任製,健全承包、獎懲製度,把地方財政收入同企業的經濟效益及主管部門的經濟利益有機結合,促使企業加強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 1999年,出台《瑞金市財務總監選派暫行辦法》,向企業派駐財務總監。當年,受派企業生產成本降低15%,實現減虧120萬元。2000年,推行企業廠 長年薪製,對企業實行效績評價試點工作,提高企業效益。

會計管理 1987年,恢複會計職稱評聘製,實行考試與考評相結合。1990 年,會計人員首次實行持證上崗,瑞金有125人取得了會計證。1992年,全國實行統一會計職稱、注冊會計師考試,實行以考代聘製度。1992~2001 年,全市考取會計師資格27人,獲得初級會計職稱795人,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15人。1996年,會計師事務所從綜合科析出,成立財政局會計事務管理 科,專責會計事項管理工作。1999年,全市實行會計委派製度。同時,成立會計管理中心,2000年,委派32名會計到34個行政事業單位從事會計主管工 作。與此同時,實施會計基礎規範化管理,至2001年,考核驗收會計管理合格單位110個,其中61個單位已頒發會計基礎規範化管理證書。

預算外資金管理 1990年,縣政府製定《瑞金縣預算外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預算外資金實行財政專戶儲存。1993年,出台《關於啟用新的行政事業性 收款專用收據的通知》,對各單位預算外收入實行“統一票據、專戶管理”。1996年,市政府製定《瑞金市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管理辦法實施細則》。1997 年,市財政局對全市各鄉鎮預算外資金收支情況進行了一次清查;次年,開展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帳戶的清理工作。1998~2000年,全市實行收支兩條線和票 款分離製度,同時設立收費大廳,統一收費,並製訂相應的收費、罰沒票據違規行為舉報獎勵辦法,對計劃外生育罰款和其他收費實行“鄉收市管、財政監督”的管 理體製。

第三節 財政監督

內部監督 1987年,國家采取措施恢複和加強財政監察工作。是年10月,縣財政局指 定一個部門兼管財政監察工作,執行上級財政監察工作的規定。1989年,縣財政局成立監察股,負責全縣財政、財務的監督工作。1990年,瑞金縣稅務、財 務、物價三大檢查辦公室成立後,監督股負責對財政係統內部違反財政紀律的監管。1991年起,瑞金開始推行“內審——送審——延伸審計”的財政內部監督方 法。監督股(科)每年對機關內部各科室、鄉鎮財政所的財務收支和財產物資管理情況進行內審,檢查機關內部財會製度執行情況;對機關各科室、下屬單位有工作 變動的副股級以上幹部進行離任審計;對機關各科室辦理業務情況每年進行1~2次抽查,檢查財政收支、資金指標、票證、印鑒管理是否合規合法。各鄉鎮財政所 每月財務收支憑證於次月10日送監督科審核。對內審、送審中發現的涉及外單位有疑點的資金帳務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查實情況,糾正錯誤;對職能科室、財政所 財政收入征繳、資金使用和財會管理工作延伸到單位、項目進行檢查,監督收入征繳、資金使用和財務核算,防止單位和財政幹部違法違規。1993年,“內審 ——送審——延伸審計”的財政內部管理方法在贛州地區推廣。此後,財政內部監督措施不斷完善,監督領域不斷拓寬。2000年,財政內部監督已從80年代單 純的機關財務收支內審拓展到包括內部收支審計、鄉鎮財政所財務收支審計、財政係統中層幹部離任審計和財政內部業務抽查等4個方麵。

外 部監督檢查 1986年10月,瑞金根據省政府《關於開展1986年稅務、財務、物價大檢查的通知》精神,由縣財政局的幾個專業科(室)組織開展檢查。檢 查重點是1985年第四季度和1986年1~9月的稅務、財務、物價情況。檢查對象為所有企業、事業、行政單位和個體工商業戶。重點檢查了金融企業和由中 央財政開支的糧油加價款;各級所屬大中型企業以及糧食、鹽業、石油、農機4個行業;各級企業和事業主管部門的財務收支以及公安、城建、交通、工商行業管理 4個部門。1987年2月,開展清理“小金櫃”檢查,對查出的“小錢櫃”資金進行凍結。1990年6月,成立瑞金縣稅務、物價、財務三大檢查辦公室(簡稱 “三檢辦”,副局級機構,掛靠財政局),承擔財政外部監督檢查任務。此後,瑞金縣“三檢辦”每年開展一次稅收、物價、財務大檢查,及時處理大檢查中的各種 違紀問題。1998年10月,市“三檢辦”更名為瑞金市財經監督檢查辦公室。至2000年,“三檢辦”(財經監督檢查辦公室)共檢查1363個單位,收繳 違紀金額2045.0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