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業總體開發創辦經濟實體 1988年起,瑞金老建扶貧重 心實現四大轉變,即由解決溫飽轉到脫貧致富;由扶持千家萬戶轉到扶持經濟實體;由扶持溫飽型項目轉到扶持綜合產業開發;由單項輸入型轉到綜合產出型。到 1993年末,全縣興辦各類扶貧經濟實體300多個,年產值2000餘萬元,利潤300餘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空殼村”大大減少。沙洲壩鄉 沙洲壩村利用扶貧政策與資金,興辦建材廠、軋鋼廠、農藥廠、耐火材料廠、果茶廠、小煤窖及農電站等經濟實體。全村百餘戶特困戶,每戶至少有1人在村辦企業 就業。自1994年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後,市老建扶貧方案進一步調整。變救濟式為開發式,與農業總體開發有機結合;變資金到鄉為資金到村到戶,加 大扶貧工作力度。到2000年,全市已建成以落葉果、橙柚為主的優質水果基地3733.3公頃;甘蔗、煙葉生產基地1666.7公頃;商品蔬菜生產基地 2000公頃;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生產規模達100萬平方米;高效林生產基地667公頃;高效畜牧業生產基地年出欄生豬25萬頭,肉牛8萬頭,出籠家禽 1000萬羽。同時,貧困鄉村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勞動力素質明顯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得到加強。
科技扶貧 從1991.年起,全縣開展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中心的扶貧開發工作,實現第二次戰略重點的轉移。
1991年至1993年,全縣投入科技培訓資金73萬元,舉辦各類適用型技術培訓班1281期,累計培訓學員112320人次。全縣有5000餘人參加 農業函授大學學習,138人送往高校培訓。1994年以後,利用市、鄉、村黨校、夜校及各種農業科技協會,對鄉村幹部、能人、專業戶、貧困戶進行各項實用 技術培訓。全市90%以上的貧困戶,都掌握了一門以上實用技術。
與此同時,市老建扶貧部門與相關部門聯合組織科技下鄉活動,連年不 斷。並協助鄉村建立各種谘詢服務網點,組建植物醫院、果茶服務站、飼料獸醫谘詢處;成立良種豬、牛技術指導站和雞、鴨、兔服務公司等。結合“星火計劃”、 “豐收計劃”,向農民推廣科技新成果,傳授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水稻半旱式栽培、多效唑育秧、大豆套種玉米、食用菌開發、“葉麵寶”噴施等科學技術。每一個 行政村建立一支科技隊伍、一所農民科技夜。象湖、澤覃、葉坪等鄉鎮依托區位優勢,引進良種,推廣種植大棚反季節蔬菜新技術,建成蔬菜生產基地1111.7 公頃,年產鮮菜4萬噸。
1999~2000年,全市創建肉牛、食用菌、櫻桃鴨等示範基地40多個,簽訂農技合同1.8萬份,推廣實用技術103項,引進紅薯深加工等農產品深加工技術21項,開發新產品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