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文化館(站)
市文化館 館址位於象湖鎮八一路96號,占地麵積為1300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000餘平方米。2000年,編製12名。內設音樂舞蹈戲劇室、美術書法攝影室和辦公室。負責輔導市內群眾文藝活動,組織文藝創作,培訓文藝骨幹,組織文化交流,挖掘和整理民間藝文等。
1986~2000年。文化館開展各類文化輔導活動160餘次,組織創作各類文藝作品1200餘件,培訓各類文藝骨幹900多人次,組織文化交流18次。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機關文化、社區文化蓬勃發展。2000年被江西省授予群眾文化先進縣(市)稱號。
鄉鎮文化站 各鄉鎮均設立文化站。每站配備站長及專職幹事1~2名,負責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管理轄區內文化市場,擁有影劇院、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 室等活動場所,配有電視機、照相機、樂器、演出服裝、道具等設施。1986~2000年間,象湖鎮文化站、武陽鎮文化站先後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江西省百 強文化(中心)站”稱號。
鄉鎮文化站在全麵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同時,致力於特色文化村的建設。武陽鎮武陽村堅持辦好文化科技夜校,向 農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技知識,這一做法在全市普遍推廣。岡麵鄉上田村以“戲曲村”出名,男女老少都學會演戲唱曲,2~3個家庭1台戲,甚至1個家庭也能演 出1台戲。唱村民愛唱的歌,演群眾愛看的戲,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文明建設。
第二節 音樂 戲劇 舞蹈
音樂 1986年以來,瑞金的音樂創作開始走向繁榮。1986~2000年,市內業餘作者在國內各級刊物發表音樂作品300餘首,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歌手 和詞曲作者。《牛牯調》、《三峽情》等歌曲錄音被推薦參加“全國第二屆農村青年歌手大獎賽”預賽。15年間,收集整理各類民歌875首。其中,23首被收 入《中國民歌集成·江西卷》,內容貼近生活,格調高雅,富有客家風情。歌詞多以客家語言組成,既通俗又形象,感情樸實真摯。
戲劇 1986~2000年,全市創作、發表(演出)戲劇、小品80餘個。其中,小戲曲《帶糧當紅軍》,在1997年江西省糧食係統職工文藝調演中,榮獲一等 獎;小戲曲《紅土地的記憶》,參加贛州市第10個“土地日”文藝調演,榮獲一等獎(2000年);小品《除夕夜》參加贛州市環衛係統文藝調演,榮獲二等獎 (2000年)。
全市擁有民間劇團12個,其中武陽采茶劇團和九堡木偶劇團,常年演出。
民間舞蹈 瑞金境內流傳的舞蹈有18種,以茶燈、龍燈表演最為普遍。馬刀舞曾被攝入舞台藝術片,出現在銀幕上。1986年,文化部門搜集整理編成《瑞金民舞集成》,部分舞蹈被收入《中國民舞集成·江西卷》。
1995年起,市文化館對部分失傳的燈舞進行開發和利用,其中,象湖鎮的提燈、九堡的宮燈、謝坊的板凳龍、葉坪的竹篙燈、下壩的獅子燈、合龍的蚌殼燈、丁陂的箕籠燈、大柏地的鯉魚燈、黃柏的甑笊燈等展示後被錄像收藏。
第三節 美術 書法 攝影
美術 1986~2000年,文化部門舉辦美術培訓班12次、展覽16次,組織創作各類美術作品450餘件。其中,在省級以上發表(展示)的作品176件。
版畫《草鞋歌》入選1987年7月舉辦的“全國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並被《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畫報》、《北京日 報》、《江西日報》刊發;1991年,《楓林》入選“中國版畫海外巡展(日本、美國)”;1992年,《金秋》在“全國美術作品大獎賽”中,獲優秀作品 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