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地方誌(1 / 3)

瑞金地方誌編纂始於明朝嘉靖年問。明清兩代十修《縣誌》。民國時期,亦搜集整理十年資料,彙成《誌稿》,今存墨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85年初成立修誌機構,開始編纂新方誌。自明迄今,瑞金已13次編修地方誌。

第一節 新方誌(年鑒)編纂

修誌機構 1985年4月成立瑞金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為縣政府常設正局級事業單位,編製10人。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工作人員7人(其中借聘4 人)。1996年,瑞金市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更名為瑞金市地方誌辦公室,為市人民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配編6人,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幹部4人,工 資待遇依照執行國家公務員標準。至2000年,機構性質、人員編製不變。

方誌資料 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新方誌工作開始後,地 方誌工作部門始終把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保存視為修誌要務。1986~1989年,以縣政府或縣誌編纂委員會的名義印發資料征集通告、函件13000 份,向各省(市、區)及台、港、澳地區有關單位及有關人士征集涉及瑞金的各類史料;派出人員260餘人次,先後赴中國第一和第二曆史檔案館、北京故宮博物 院、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上海古籍圖書館、浙江古籍圖書館和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昌大學圖書館及江西省圖書館、贛州市圖書館、瑞金中央 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檔案館等藏書單位查閱、搜集自古至今瑞金地方文獻資料。與此同時,發動本地機關、單位、廠礦及民間人士為編修地方誌提供有價值的文字資 料及圖片、照片、文物等,至1990年,搜集各類文字材料1300餘萬字、照片300餘幀,分類整理歸檔,建立瑞金地方誌資料庫,積累、儲存地情資料,亦 為編纂《瑞金縣誌》提供利用。

1996年起,地方誌部門采用多種形式,開展1986~2000年間地方史料征集工作,為編修《瑞金市 誌》作準備。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向定居台灣的瑞金籍人士征集人物資料及1949年以前有關瑞金的各種資料,彌補新編《瑞金縣誌》中民國史料之缺失。至 2000年底,新征資料300餘萬字·瑞金市地方誌資料庫共儲存曆史沿革、自然環境、行政區劃、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麵的資料1600餘萬字。

新編《瑞金縣誌》 係瑞金第十二修地方誌。1985年4月成立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後由張興民(縣委書記)、羅春濤(縣委書記)擔任,副主任委員尹禮 山(縣長)、劉誠、劉聰玲、鄒光蔚、周春標;主編劉慶芳;副主編曹春榮、楊德仁、曾德波。編纂過程中,努力運用“新體例、新材料、新方法”,四訂篇目,數 易其稿。曆時七載,於1992年定稿付印,1993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新《縣誌》收載建置至1985年曆史材料。卷首設概述、紅都紀略、大事記,卷末 設附錄,正文設建置區劃、自然環境、人口、政黨、政權機構、政協群團、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綜合政務、軍事、農業、林業、畜牧漁業、水利、名優特 產、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油、財稅金融、經濟綜合管理、教育科技、文化藝術、文物勝跡、衛生體育、人民生活、民情風俗、宗教、方言、傳說謠 諺、人物等33卷139章463節,計160餘萬字,配地圖、照片80餘幅。

首修《瑞金市誌》 屬瑞金第十三修地方誌。1996年5月,成立瑞金市誌編纂委員會。此後,著手擬訂綱目、征集資料、撰寫誌稿等工作。至2001年,基本完成搜集資料工作,2002年基本完成初稿編纂。

《瑞金市誌》為新編《瑞金縣誌》之後續,亦是瑞金撤縣設市後的開篇之作,主體內容收載1986~2000年間的各類史料,部分材料適度上溯或後延。誌書 以圖像、凡例、概述、紅都紀實、大事記冠首,附錄與後記殿尾,正文設建置區劃、地理環境、居民、農業、林業、水利水保、工業、鄉鎮企業與民營經濟、城建環 保、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商貿、糧油、財稅審計、金融、經濟管理、政黨、政權、政務、人民團體、公安司法、軍事、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藝術、廣播電 視、檔案與方誌、文物名勝旅遊、人物等29篇,計100餘萬字。

專誌年鑒編纂 社會主義新方誌編纂工程啟動後,瑞金各鄉鎮和直屬有關 部門、單位、廠礦主動開展編史修誌工作。地方誌辦公室精心指導,專誌編纂工作有序進行。至2000年,全市有11部鄉(鎮)誌、48部部門誌和10部廠 (礦)誌編纂成冊,總字數逾千萬。1986~2000年間,先後出版發行瑞金縣《組織史》、《公安誌》、《工會誌》、《糧食誌》、《水利電力誌》、《工商 行政管理誌》、《勞動人事誌》、《林業誌》、《文物誌》、《金融誌》、《交通誌》、《檢察誌》、《地名誌》、《紅都製糖廠誌》、《化工廠誌》、《印刷廠 誌》、《水泥廠誌》和瑞金市《郵電誌》、《法院誌》等,計400餘萬字。1997年江西省修誌成果評獎活動中,《瑞金縣公安誌》、《瑞金縣糧食誌》、《瑞 金縣工商行政管理誌》、《紅都製糖廠誌》榮獲江西省地方誌優秀成果獎。